1947年3月,为了应对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为核心的西北野战兵团正式成立(7月时更名为西北野战军)。该部队刚成立时,全军仅有2.6万人,而以胡宗南为首的西安绥靖公署则拥有多达15万兵力。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为避免在战斗中不断消耗,我军决定放弃延安,采取机动战术,通过运动战的方式对敌人实施重点打击。
西北地区的地形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兵团的布阵,这使得我军的兵力劣势反而转化为战略上的优势。在敌军多次遭遇我军伏击之后,西北野战军逐步站稳脚跟,并于1948年2月24日发起了宜川战役,成功打击了国民党军刘戡指挥的整编第29军,歼敌3万余人。随着宜川的解放,西北野战军陆续解放了西府和陇东地区,摧毁了国民党军在西北战场的主要补给点宝鸡。战场形势逐渐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
此时,驻扎在延安的何文鼎所辖的整编17师感到非常忐忑。实际上,延安已逐渐沦为一座孤城,尽管何文鼎麾下仍有约2万多士兵,但军心涣散,士卒们的士气低落,许多人不愿再继续作战。4月7日,一支游击队突袭了延安附近的清凉山,守军反应异常慌乱,导致延安城内一片骚乱,大家都误以为战斗即将到来,直至第二天才弄清楚真实情况。
当时,整编17师也难以从胡宗南那里获得任何补给,何文鼎于是向胡宗南打电报请求撤离延安。但胡宗南接到电报后犹豫不决,最终没有立即同意。这主要是因为延安对国民党政治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在蒋介石召开一党国大会,选举总统之际,延安一旦失守,可能会影响他自己的政治前途。因此,胡宗南迟迟未能下决心放弃延安。
然而,拖延并非长久之计,何文鼎手下的整编17师已经几乎没有补给,处于“坐吃山空”的困境。作为一支孤军,如果此时我军发起进攻,这支部队很可能在城破之前就已经崩溃。因此,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僵持,胡宗南终于决定允许何文鼎撤离延安。
但撤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四周的城市几乎已经被我军解放,而在延安以南的黄龙解放区,西北野战军的一支部队也在休整。为了不引起敌军注意,何文鼎决定采取绕道撤退的方案,即带领部队先向北行进,再通过宁夏、甘肃,然后绕至陇东地区。由于途中几乎全是国民党军的控制区,何文鼎原本预计这一计划可以顺利执行。
撤退的初期确实很顺利,甚至还与在洛川的整编90师61旅残部汇合,增加了数千兵力。然而,何文鼎对局势的判断过于乐观。当他开始撤离延安时,西北野战军的许光达已察觉到了敌军的动向,决定设伏截击。何文鼎得知后立即改变路线,试图避开伏兵。西北野战军紧随其后,展开追击。
在撤退途中,整编17师各部队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伤亡和逃亡,军心涣散,队伍散乱。等到何文鼎带领部队抵达蒲城与胡宗南的接应部队汇合时,整编17师已经损失了接近4000人,特别是失去了一个重炮团和大量车辆辎重。何文鼎的撤退过程极为仓皇,这不仅使得他在蒋介石面前丢尽了颜面,也导致了他被撤职查办。虽然之后何文鼎被重新派遣去训练新兵,但他的战斗力已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