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国争霸中,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人各有其特长,陈友谅在力量上最为强大,张士诚则最为富庶,而朱元璋在这三人中最为薄弱。然而,在元末一系列农民起义中,朱元璋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和明智的战略,成功崛起,经过十五年的奋斗,最终建立了明朝。可以说,朱元璋是自汉高祖刘邦以来,另一位由平民起步,经过艰难岁月最终修成正果,并且保住成果的帝王。
朱元璋能够成功建立明朝,离不开三场关键战争的胜利:第一场是与陈友谅的对抗,第二场是与张士诚的战斗,第三场则是与元朝的斗争。而其中,每一场战争的胜负都至关重要,顺序若错,便难以取得最终胜利。
陈友谅出生在湖北沔阳的一个渔民家庭,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年少时,他在县衙做着普通的小吏,但对于未来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始终认为自己注定会有所作为。1355年,随着倪文俊攻破沔阳,陈友谅加入了红巾军,参加了起义。因功表现出色,陈友谅迅速升任为元帅。1357年,倪文俊和徐寿辉发生内讧,倪文俊虽然没有直接杀死徐寿辉,但因担心其复仇而逃往黄州投靠了陈友谅。没过多久,陈友谅便暗中除掉了倪文俊,吞并了其军队,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1360年,陈友谅在成功击杀徐寿辉后,吞并了徐的军队,并自封为帝,国号“大汉”。
张士诚,出身盐贩之家,凭借贩盐积累的财富,为自己的起义积攒了物资基础。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并凭借着在与元军脱脱的高邮之战中的卓越表现,成功脱颖而出,确立了自己在江浙一带的霸主地位,逐步占领了富庶的江浙地区。然而,张士诚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那就是“小富即安”,没有长远的宏图伟志,对眼前的富贵满足,缺乏远大的抱负。朱元璋曾精准地评价他:“器小”。
当时,张士诚的势力已逼近朱元璋的地盘,许多人建议朱元璋先攻打张士诚,这似乎是最理智的选择,毕竟敌人较弱,先易后难。然而,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深刻分析下,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决策。他认为:陈友谅性格过于骄傲,一旦外有强敌,他必定会主动进攻;而张士诚由于胸怀狭窄,无远大志向,他的气量限制了他的发展。因此,朱元璋认为先攻陈友谅最为合适。朱元璋的军事战略眼光果然精准无比。最终,在鄱阳湖的决战中,经过30多天的激烈较量,陈友谅在朱元璋的反击下惨败。虽然陈友谅的60万大军气吞万里,但朱元璋凭借20万精兵,以火攻为关键手段,彻底打败了敌人,陈友谅也因偶然中箭而亡。此时,朱元璋派出徐达、常遇春等一批精锐将领,发动了对张士诚的进攻。
这支由名将组成的强大队伍,不仅令张士诚的部队感到震撼,也让敌人知道,朱元璋的实力不容小觑。在徐达等将领的强攻下,张士诚虽力竭,但依旧坚守了八个月才被攻破。他决意死守,甚至在亲属被杀之后,准备上吊自杀,最终被部将救下并被俘。张士诚坚决拒绝朱元璋的劝降,认为自己的失败仅仅是上天的选择:“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在这番话激怒朱元璋后,他直接处决了张士诚,并将其尸体焚烧成灰。
此时,北方的元朝正在进行内部斗争,元帝党和太子党相互争斗,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元朝已经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