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临安城内的大理寺昭狱里,一名三十九岁的男子被狱卒残忍执行死刑。几天后,前镇三镇节度使韩世忠致信当朝宰相秦桧,秦桧回信时留下了那句千古名句:“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几日之后,一名忠勇的狱卒冒着株连九族的巨大风险,悄悄将死者的遗体背出临安,埋葬在郊外一座废弃的祠堂旁。二十一年后,朝廷为岳飞平冤,命人将其遗骸迁至西湖栖霞岭并重新安葬,追赠谥号“武穆”。时至今日,武穆公的墓地依然成为了后人敬奉的圣地。
明代正德年间,江浙都指挥使李隆亲赴墓地祭拜岳飞,思及岳将军所遭的冤屈,心中难以平静。为此,他下令铸造三尊铜像供奉在墓前,寓意让当时的奸臣向岳飞忏悔。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铜像的数量逐渐增加至五尊,后又减少至四尊。时至今日,这四尊铜像依旧跪立在杭州西湖边,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唾骂与反思。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被撤去的那尊铜像代表的是谁?它为何被移除?在当年群奸联手迫害岳飞的过程中,他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岳飞之死背后的真相究竟是如何错综复杂的?
岳飞,生于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他的家境并不显赫,但也并非贫寒,使得年少时他能够博览群书,且体格健壮,精通各种武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岳飞身上充满了赤诚的家国情怀。年仅二十岁时,他便投入了军伍,担任小队长,屡次带队冲锋陷阵,表现出色。
当金国灭辽,铁骑压境南方,岳飞随军奋战,但眼见这些溃不成军的队伍无望获胜,于是决定回到故乡,守护家人。然而,岳飞的母亲姚氏却是一位胸怀大义的女子,她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字,激励儿子心怀报国之志。于是,岳飞再次投笔从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国效力。
此时,康王赵构正在全国招募兵员,岳飞很快便加入了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虽然他起初只是个小官,却凭借几次出色的战斗表现,很快升职为修武郎,并成为宗泽麾下的一员大将。随着金军的威胁愈加迫近,北宋朝廷也逐渐走向灭亡。不到一年,金军攻破了汴京,掳走徽、钦二帝,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耻辱。
南宋成立后,岳飞原本寄望于大展拳脚,但赵构却依然心向南方的安稳,宁愿安于偏安一隅。岳飞向朝廷上书直言,结果却被削职为民。尽管如此,岳飞在军中已经积累了不小的威望,几年后,张九龄等人再次推荐他复职。此时,宗泽已经掌握了大权,积极策划北伐,而岳飞作为先锋军,屡战屡胜,威名远扬。宗泽更是将他视为接班人,悉心培养。
然而,随着宗泽去世,朝廷的内斗再度加剧,金军却趁机步步紧逼,迫使高宗不得不将岳飞推上了前线,担当重任。这个时候,南宋全境的抗金情绪已高涨,除了岳飞外,韩世忠、刘光世等名将也纷纷崭露头角。更有意思的是,岳飞的宿敌,原本一直干涉他军事行动的奸相杜充,竟然叛国投靠金军。这让岳飞终于得以掌握整个军事指挥权。
随后的黄天荡之战、清水亭之战、牛首山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爆发,宋军不再如往日般软弱无力,岳飞不仅成功收复了建康城,更大幅推进了战线,阵斩金军无数。随着战事不断升级,宋金的局势逐渐陷入僵局。朝廷却开始将岳家军调回,处理境内的游寇和农民起义。到了绍兴四年,岳飞担任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成功击败金军,收复襄阳六郡,震动了全国。
然而,岳飞与赵构的矛盾愈加激烈。尤其是当绍兴八年,金国和宋朝在谈判时出现分歧,赵构亲自向金人示好,而岳飞上书辞职,令赵构大为不满。绍兴九年,岳飞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却因皇帝的命令被中断,朝廷下达班师诏令,要求岳飞火速回朝。这一决定让岳飞万分愤慨:“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被迫带领军队撤回,北方的起义军孤立无援,原本收复的河南地区再度沦陷。
岳飞回朝后不久被解除所有职务,秦桧等人随即借机陷害,捏造岳飞谋反的罪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关押入狱,并进行严刑拷打。即便李若朴、何彦猷、赵士等忠臣拼死争辩,赵构依然决定下诏处决岳飞、岳云、张宪等人。
谈及岳飞之死,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秦桧,但事实上,事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除了秦桧的推波助澜外,还与宋朝的国策、岳飞的军事威胁以及他与赵构的政治矛盾密切相关。岳飞屡次表露的北伐意图,尤其是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无疑触动了赵构的敏感神经。此外,岳飞的坚持原则、拒绝与金国议和也使得他成为了政治博弈中的不容忽视的威胁。
武穆庙前的五尊铜像,分别是秦桧及其妻王氏、万俟卨、张俊和罗汝楫。罗汝楫曾是秦桧的党羽之一,参与了对岳飞的诬陷。其铜像被移除的原因,发生在清朝雍正年间,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认为罗汝楫不过是个走狗,决定将其铜像从墓前移除并沉入西湖,自此,岳飞墓前仅剩四尊铜像。而尽管罗汝楫在生前官运亨通,但依然逃脱不了千古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