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四大美女中,貂蝉是唯一一个没有确凿史料记载的人物。她的形象主要源自《三国演义》一书,而这部小说里的貂蝉,实际上是董卓身边的一名婢女,她与吕布之间有着一段情缘。虽然史实中没有貂蝉的记载,但《三国演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至于她的名字与其他三位美女一样,家喻户晓。在这部小说中,貂蝉与西施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明理且为国家利益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女性。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描写了董卓进京后的暴虐行径,使得众多朝臣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对朝政深感忧虑,一夜难眠。就在这时,王允在府中牡丹亭偶然遇见了歌女貂蝉,她正祈祷为国分忧,愿为国家做出贡献。王允立刻想到了一个计划,让貂蝉去挑拨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并决心利用她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表明决心,王允当场对貂蝉下跪,表示自己愿为她提供帮助。貂蝉也毫不犹豫地跪下回应,表示自己愿为国家赴死。感动于她的忠诚,王允决定将貂蝉收为义女,开始了这段复杂的历史棋局。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貂蝉不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更具备非凡的智慧。她的牺牲精神,令人感叹。年轻的貂蝉,只有十六岁,却敢于进入这充满危险的局面。王允为了帮助貂蝉,也甘愿跪地,展示出他为国家大计甘心付出的决心。李罗贯中对这段故事的描写无疑给了貂蝉这一人物丰富的内涵,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女性的气节与决心。
随后,王允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计谋,让吕布与董卓相互陷入了纷争。首先,他邀请吕布到府中大摆宴席,借机讨好吕布,令其心花怒放。当宴会进入高潮时,貂蝉一出场,吕布立刻被她的美貌震撼,神魂颠倒。王允则趁机提出,若吕布喜欢貂蝉,可以将她纳为妾。吕布欣喜若狂,几乎一夜未眠。几天后,王允又设法邀请董卓前来饮宴,借着貂蝉的歌舞为助兴,董卓同样被貂蝉的美貌迷住。于是,王允安排将貂蝉送入董卓府中。吕布得知后勃然大怒,前来与王允理论,王允却无奈地表示,董卓已决定要娶貂蝉,而自己也无法阻止这一决定。就这样,董卓和吕布深陷在王允设下的连环计中。
董卓身边有个极为聪明的谋士,李儒。李儒一直忠心耿耿地支持董卓,而他的恶名也与董卓的残暴行径密切相关。李儒发现董卓与吕布的关系日渐紧张,于是建议董卓为大计着想,将貂蝉让给吕布。尽管董卓舍不得,但不久后,吕布刺杀了董卓,继而带走了貂蝉,将她纳为妻室。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貂蝉的出场次数开始减少。吕布不仅仪表堂堂,还以猛将闻名,与貂蝉这一绝代美人结为夫妇,两人显得十分般配。然而,吕布行事蛮横,不久便抢占了刘备的徐州,惹怒了曹操,并与袁术暗中勾结。最终,曹操亲自带兵攻打吕布,刘备也协同参与进来。
吕布被困在徐州,他原本打算突围逃走,但貂蝉不舍得让他离开,恳求他留下陪自己。吕布无法拒绝,最终选择与貂蝉同处,并未出城。这是《三国演义》中貂蝉的最后一次出场。王允早已去世,貂蝉大概意识到自己未完成的使命,因此决定尽力拖延吕布的逃跑。吕布最终被曹操捕获并处死,而貂蝉则彻底消失在了故事中。
至于貂蝉的结局,罗贯中留下了一个悬念,让读者自行猜测。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末期,但元代就已经有关于貂蝉的故事存在。罗贯中的小说借鉴了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其中貂蝉的消失时刻与《三国演义》一致。在古代的杂剧中,貂蝉有着不同的结局。
例如,元代的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讲述了貂蝉被关羽俘获后,主动试图引诱关羽,但关羽目不斜视,最终为了避免失足,杀了貂蝉。这个版本的故事明显是为了美化关羽而进行的虚构,与貂蝉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不符。与此相对的是,明代的杂剧《关公与貂蝉》中,貂蝉的角色较为贴近她在《三国演义》中的原始形象。在该剧中,貂蝉向关羽讲述了自己为国除害的故事,言辞间充满了委屈与无奈。关羽感动于她的忠诚,但最终仍然决定为大义放弃个人情感。貂蝉心知无处可依,最终自刎身亡,这一结局显得更加悲壮。
还有一种结局在民间流传,认为貂蝉在吕布死后,三国英雄刘备、关羽和张飞将她送回了家乡,之后她再也未婚。她的家乡还为她建了一座庙,作为对她贡献的纪念。这种结局充满了民间的善意与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但在我个人看来,最理想的结局是在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所展现的,貂蝉在董卓死后选择了归隐,这种退出的时机最为恰当,也是她最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