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是指皇帝的父亲,但在古代伦理体系中,除了父子关系外,君臣关系也同样重要。在传统观念里,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其父亲理应是臣子,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
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也就是秦庄襄王。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并首次使用“皇帝”这一称谓。当时,在他将已故的父亲尊为秦朝的太上皇时,子楚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太上皇。值得提及的是,在子楚之前,有一位国君提前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他便是以胡服骑射而闻名的霸主赵武灵王。尽管他自称“主父”,但那时尚未出现“皇帝”这个概念。赵武灵王的儿子后来将他架空,并策划了“沙丘宫变”,最终导致这位一代霸主被活活饿死。正因为如此,赵武灵王被称为“主父”与“太上王”,并未经确认是太上皇。
第二位太上皇则是刘邦的父亲刘煓,尽管有关刘煓的名字的确存在不少争议,暂且称之为刘煓。他不仅是历史上第二位太上皇,同时也是首位在生前就被封为太上皇的人,与庄襄王的情形截然不同。刘煓在世时的封号反映了古人对父子关系的独特处理。
当时无论刘邦还是刘煓,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问题:作为皇帝,该如何处理与自己父亲之间的关系呢?究竟是皇帝更为尊贵,还是皇帝的父亲更为尊重?这个问题显得尤为复杂。起初,刘邦和刘煓都认为,父亲理应高于皇帝,因此,刘邦在拜访父亲时遵循父子的礼仪,而非君臣之礼,隔五天便去探望刘煓。
刘太公的管家机灵而细致,逐渐察觉到其中的矛盾。一天,他向刘太公提到:“您看看天空,只有一个太阳,天地间无二君,虽然您是他的父亲,但您也是他的臣子,怎能让皇帝去拜见臣子呢?”刘煓听后深感此说有理,心中隐约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刘邦已经成了手握大权的汉朝皇帝,不再是曾经那个无所事事的小流氓。
因此,刘煓在下一次刘邦来访时,提前备好扫帚在门外迎接,这在古代象征着一种尊敬的礼仪,寓意着清洁和敬意。当刘邦到来时,看到父亲如此周到的举动,不由得感到惊喜,同时也心生欢喜,因为他的父亲终于明白了主仆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变化令人欣慰。刘邦因此对那位管家给予了重赏。不久后,刘邦便将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同时仍然常常前去拜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