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世(1089年-1142年),字平叔,出生于保安军,即今陕西延安的志丹县。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之一,也是被称为“中兴四将”的杰出统帅之一,刘光世是镇海节度使刘延庆的次子。在徽宗时期,刘光世奉命镇压河南的叛军张迪,凭借其卓越的表现被任命为承宣使,并担任鄜延路的马步军副总管。在靖康元年,他组织部队驻守边境,在杏子堡击败了入侵的夏军。金兵大举南侵时,刘光世与韩世忠等将领共同抵抗,屡次获得战功,最终被升任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并封为荣国公。
岳飞是南宋时期广为人知的抵抗金朝的名将,同样也是“中兴四将”的一员。除了岳飞外,还有刘光世、韩世忠与张俊,他们共同在抵抗金国的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甚至成功帮助南宋收复了不少失地。
在这四位英雄当中,尤为突出的是刘光世。他不仅在战场上留下了传奇的足迹,还是一位在逃亡中屡次展现出色才能的名将。刘光世诞生于1089年,家世显赫,自幼生长于武将世家。自从曾祖父辈起,家中的男性几乎无一例外地投身于军旅生涯,而他的父亲刘延庆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武将。
刘光世在战场上的表现常被认为超越了他的前辈,然而他在逃亡方面的才能尤为显著。在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宋高宗计划渡江向南推进,但刘光世所指挥的部队未能遭遇金军,便随口称自己渡江失败。这实际上并不是刘光世第一次选择退避。九月时,金军从黄州渡江,刘光世则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南下的行动。也许是受到父亲影响,刘光世一生似乎注定要逃避战争。纵观他的生涯,他几乎只参加过一次硬仗,而且那次也是在逼迫之下进行的。
最初,刘光世被委任为保护宋高宗的任务,即掩护其逃离。但在连年战乱的背景下,刘光世还是选择了战前逃跑,使得宋高宗面临极大的危险。无奈之下,皇帝不得不下令命令刘光世与敌军作战,争取更多的撤退时间。在皇帝的强令下,刘光世被迫返回战场,最终成功击退敌人并因此得到了晋升。
刘光世的逃亡事迹名声在外,因此人们称他为“长腿将军”。他一向对金军心存恐惧,每当他下令金军向前线移动时,很多士兵却选择退却。由于军纪松弛,许多土匪和起义军乐意加入他的队伍,使他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队之一。刘光世常常夸大军队的规模,随意花费军费,而在战斗中,他更是常拒绝前线作战,必要时选择撤退。
尽管刘光世一生都在逃避战争,但他无疑非常珍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许多叛军如此愿意在他指挥下作战的原因。倘若一位将军如此珍惜自身的生命,他所指挥的士兵存活率自然会大大提高。毕竟,正如俗话所说,“不打不确定的仗,不做不确定的事”。
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刘光世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被追赠为太师,并被赐予谥号“武僖”。至乾道八年(1172年),他被追封为安城郡王,而在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则被追封为鄜王,位列七王之首。
后人对刘光世的评价颇具争议,认为他贪婪好色,政务腐败,不无道理地指出其在军政方面的怠惰与松弛,以至于许多将士对其不满。然而,面对这一切,他却依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