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秦国变法的功臣商鞅匆忙带上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这一年,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成为新的秦国君主。新皇上任,必定想要展示自己的权威,而商鞅,作为变法的关键人物,便成了第一个被“整治”的对象。
这场风波是如何爆发的呢?原来,秦惠文王收到举报,指控商鞅图谋叛乱。事实上,商鞅是否真有异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举报为秦惠文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借此机会除掉商鞅。在新国君看来,这无异于提供了一根枕头,而他正好困倦,便迫不及待地借此小睡一会儿。
商鞅奋力抵抗,但最终也未能抵挡住这股袭来的变故。他毕生所建的法治体制,培养出的精锐士兵,也无法保护他。最终,商鞅被推上了刑场,整个家族也未能逃脱厄运。这位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出现的杰出人物,就这样陨落,令人唏嘘不已。
商鞅的结局成为了历史爱好者、学者甚至普通百姓热议的话题。商鞅如此伟大的人物,为何结局如此悲惨?这一点其实用一句话概括最为贴切:“性格决定命运!”
通过商鞅的一些经典言论,我们可以窥见他独特的性格。在劝说秦孝公进行变法时,商鞅曾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他的意思是,普通人多是随波逐流,唯有我这样的人,才有能力改变方向。这种性格的人,要么彻底成功,要么彻底失败,最终的结局通常是极端的。宋代的王安石也有类似的性格,尽管他没有达到商鞅的成就,但从商鞅与张居正的成功变法来看,王安石可能只是缺少了些许运气和手段。
然而,商鞅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要反思是:做大事就不能忽视人情吗?做事就只凭原则,其他什么也不管吗?商鞅的死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性格决定命运。做人做事,不能太过孤傲,要学会接地气,听取他人的意见。商鞅应该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毕竟他曾经的好友赵良就劝他,要向秦国的五羊大夫百里奚学习。百里奚不仅有能力,做人也得体,因此得到了善终。而商鞅没有接受这个忠告,最终迎来了悲惨结局。
启示二:做大事,必须懂人心,更要敬畏人心,而不是操控它。商鞅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民可以乐成,不可以虑始。”他深谙人性,懂得如何调动人心和激励人心,但他忽视了敬畏人心的阴暗面。人心可以用来引导,但更要尊重它,知道如何为自己留足退路。
启示三:成大事,既要有大勇,也要懂得人情世故。商鞅的结局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与下一代国君建立良好的关系。秦孝公去世后,他失去了保护伞。即便秦惠文王愿意继续沿用商鞅的变法,他也不再是商鞅的依靠。这一切源于商鞅太过倔强,忽视了与人打好关系的必要。
商鞅的结局让我们反思,如果他在事业巅峰时选择适时退让,可能会是另一番局面。固守原则固然重要,但善用人情和了解人性,也是保身的一种智慧。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也曾提到:“商君,天资刻薄人也。”这句话提醒我们,做事时要保持坚定的原则,但也要懂得灵活应变,敬畏人心,避免过于极端。
你同意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