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详细叙述了一段有趣而充满感慨的经历。晚年的溥仪在北京植物园工作,期间他不仅学习了许多新知识,还与同事刘保善建立了友谊。一天,刘保善兴奋地提议,想借助溥仪的熟悉度,参观一下故宫。毕竟,作为皇帝的溥仪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宫殿了若指掌,能带着朋友游览故宫,想必他也感到了一丝自豪。
两人初到故宫,便闹出了一个可笑的误会。溥仪兴致勃勃地带领刘保善走进宫门,却被售票员拦住了,原因是两人没有购票。尽管溥仪解释了自己的身份,售票员依然拒绝放行。在这个困境中,溥仪无奈之下,最终还是买了两张票,以此邀请刘保善回到他曾经的“家”参观。此情此景,恐怕让任何人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心酸。
第一件趣事是关于门槛的。溥仪刚迈入故宫,便因脚一滑差点摔倒。他突然忆起,过去每道门都是没有门槛的。那时,溥仪的老师给他送来一辆自行车,为了更方便地骑行,他竟将故宫所有的门口都锯掉了门槛。因为这件“破坏性”的举动,溥仪曾与一些清朝的“顽固派”成员争吵了好几日。如今,故宫转型为博物馆后,门槛都被悉心修复,因此才发生了溥仪差点跌倒的滑稽一幕。
第二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光绪的寝宫内那把镇宅宝剑。溥仪走进光绪寝宫,发现挂在侧墙上的桃木宝剑,忍不住摇头。他告诉刘保善,这把宝剑曾经在寺庙里被和尚开过光,具有辟邪的功效,理应挂在正对房门的位置,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镇宅的作用。如果仅悬挂在一旁,便失去了那种意义。
第三件事情让溥仪忍不住皱眉。走到光绪的房间,他意外发现墙上悬挂的竟然不是光绪的画像。他随口指出了这一错误,并热心地向旁边的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对溥仪的见解佩服不已,决定请专家来确认。他们想知道溥仪为何对这些历史细节如此了解。面对质疑,溥仪很冷静地指出,墙上的画像其实是醇亲王载沣,自己的记忆中对醇亲王的花翎了如指掌。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每次上朝时,都会忍不住笑他的顶戴花翎。专家听后立刻替换了画作,恍如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