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军事历史中,韩信素有“兵仙”之称,堪称当时的军事天才。他在兵法上的造诣无与伦比,尤其擅长通过奇谋妙计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一点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华。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都与他相关,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背水一战”等,都来源于他独特的战术运用。韩信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与萧何、张良并列为重要人物,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然而,这位兵法大师,最终却因命运的捉弄,落得了“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的悲惨结局。
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大肆封赏功臣,韩信由于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然而,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刘邦开始对外姓王进行清除。韩信也未能幸免,楚王的封号被剥夺,改为淮阴侯,兵权被彻底削弱。失去兵权后的韩信,如同一只没有爪牙的猛虎,任人宰割。但即便如此,刘邦依然对他心生忌惮,始终不敢完全放松警惕。为了自保,韩信并不甘心沉默,他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准备反戈一击。与此同时,刘邦任命陈豨为钜鹿郡守,陈豨出发前特意前来向韩信辞行。
虽然韩信已经没有兵力可用,但他仍能通过策略实现自己的目标。此时的陈豨成了他可以利用的对象。韩信对陈豨深感触动,语重心长地说道:“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韩信深知刘邦心中的疑虑与猜忌,他准确预测到刘邦与陈豨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公元前197年,韩信的预感终于得以验证,陈豨与刘邦的关系破裂,陈豨起兵叛乱,刘邦只能亲自带兵征讨。
韩信得知消息后,决定支持陈豨。他虽没有军队,但还有一些家丁可以依靠。他准备动用这些家丁,带领他们冲破监牢,解救囚徒,然后带着这支乌合之众进攻皇宫,控制吕后和太子。凭借韩信的军事才智,即使指挥这样的一群人,他依然有极大的机会取得成功。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他。正当他准备反抗刘邦时,竟然有人也在准备报复韩信。这个人是韩信的一个家仆,因犯错被韩信责罚,虽然韩信没有杀他,而是将其囚禁,却没有想到他会怀恨在心。
这名家仆趁着韩信不注意,悄悄逃脱,向吕后揭发了韩信的图谋。吕后闻讯后,深感危机四伏,立刻召集萧何商议对策。萧何的智慧果然非凡,迅速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吕后向朝中大臣们谎称刘邦已经凯旋归来,举行庆功宴,邀请大家前去祝贺。其他大臣们纷纷前来,而韩信则起疑不敢前往。萧何预料到韩信的反应,于是亲自去邀请他,并安慰道:“虽疾,彊入贺。”最终,韩信信任了萧何,前往宫中,像当年萧何一再劝他归顺刘邦一样,毫无戒心。
然而,韩信这一次的信任却换来了致命的背叛。当他单独一人进入宫中时,吕后立即指挥几名武士将他捉拿。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吕后下令将韩信迅速处决,命令将其带至长乐宫的钟室执行死刑。史书对此有明确记载:“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韩信的死,标志着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也为汉朝的政权稳定扫清了障碍。
对于韩信的死,最为感慨的莫过于萧何。当年韩信因为不满刘邦,离开了朝廷,是萧何亲自去将他追回;而今天,韩信却死于吕后之手,这一切,正是萧何的策划所致。面对这一结果,萧何不禁感慨道:“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在天下纷乱与杀掉韩信之间,萧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萧何的这一选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家纷纷对这一抉择有着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