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其中充满了鲜明的“尊刘抑曹”色彩。这一创作倾向使得曹操阵营中的许多英雄将领的形象被弱化甚至丑化。在这些人物中,夏侯懋无疑是被罗贯中描绘成一个无能、草包的武将,且常常置身于不利的光环下。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懋的性格表现得急躁、吝啬,尽管他掌握了魏国的兵权,但他从未亲自带兵上阵。诸葛亮北伐时,夏侯懋主动请求出征,魏明帝曹叡任命他为大都督,指挥调动了关西各路的军队,兵力超过二十万,准备迎战蜀军。在这场战斗中,夏侯懋带领魏军一度将赵云逼入困境,但最终遭遇诸葛亮的巧妙反击,魏军遭遇重大损失,夏侯懋不仅失去了三郡,甚至因战败导致姜维投降蜀汉。夏侯懋在败北后,羞愧难当,最终逃往羌胡地区,未曾再回魏国。
然而,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夏侯懋并未与诸葛亮直接交锋,魏国也未因此遭受重大损失。这一历史事实与小说中的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三国演义》在塑造夏侯懋形象时的艺术夸张。
一
夏侯懋,字子林,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魏国名将夏侯惇的儿子。年少时,他与魏文帝曹丕关系甚笃,并且娶了曹操的长女——清河公主曹氏为妻。清河公主的母亲刘夫人是曹操的宠妾,在曹操心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曹操的女婿,夏侯懋自然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成员。
夏侯懋的父亲夏侯惇,早年便是曹操最忠诚的追随者之一,在与吕布的交战中一度被俘,失去了左眼。然而,他依然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保卫曹操后方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并且在多个方面为百姓谋福利,包括开凿水利,促进农田灌溉。曹丕即位后,夏侯惇被任命为大将军,这为夏侯懋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禅位称帝,建立魏国,并任命夏侯懋为安西将军、持节,接替夏侯渊成为关中的都督,驻守长安。尽管夏侯懋拥有显赫的兵权,但由于上方还有如镇西将军曹真等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并未成为抗蜀战争中的直接指挥者。正史中,夏侯懋并不以军事才能见长,相反,他更倾向于经营家业。因此,曹丕为避免让夏侯懋陷入战争的漩涡,既授予他兵权,又使他避免身处战争的风口浪尖。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两年后,诸葛亮发动北伐,魏明帝曹叡决定调回夏侯懋,任命他为尚书。值得注意的是,曹叡削夺夏侯懋兵权的原因,部分与清河公主及宫中势力的诬陷有关。
三
夏侯懋在关中任职期间,与妻子清河公主的关系逐渐疏远。夏侯懋多次批评自己的弟弟们不遵守礼法,最终引起了清河公主及其支持者的联合诬陷。曹叡得知后愤怒不已,甚至一度考虑将夏侯懋处决。曹叡询问长水校尉段默,段默认为夏侯懋与清河公主的关系出现裂痕,而这很可能是清河公主联合其弟弟们故意诬陷夏侯懋。因此,段默建议曹叡应谨慎对待,进行彻查。最终,曹叡决定彻查此事,揭示出夏侯懋并无罪,冤屈得以澄清。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夏侯懋曾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且身为名将,但其性格、家庭背景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困境,使得他在历史中的形象相当复杂。与《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草包”形象不同,夏侯懋并非一无是处,他在曹魏的历史中曾有一段不容忽视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