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父亲非常与众不同,简短的几句话便向儿子传授了三项极为高明的技艺,而其中每一项,只要掌握其中之一,便足以让人生受益匪浅。
这位父亲便是司马懿,三国时期最具远见的赢家之一,他的野心与其精深的权谋手段完全相得益彰。
有一天,司马懿正坐在自家府邸的石凳上,静静地观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练剑。司马师与司马昭二人的剑术不相上下,他们交锋了几回合,始终没有分出胜负。
然而,最终年长的司马师技高一筹,他迅速打飞了司马昭的剑,剑尖横在了司马昭的脖间。
司马昭内心不甘,显得有些失落,他一推那把剑,嘴上表示不愿继续练习。看到儿子这样的情绪,司马懿起身走到司马昭身边,语气平和地建议他休息片刻再继续。
然而,司马昭满脸困惑地向父亲提问:“我们学成文武技艺,是要奉献给帝王的,可如今帝王不需要这些,为什么还要继续练习呢?”
司马懿闻言,眉头微挑,反问道:“你年纪轻轻,遇到一点挫折便松懈不前,若这样下去,何时才能成大器?”
他见儿子情绪松懈,于是捡起地上的剑,自顾自地开始练习,并一边练剑一边教导他,提到了著名的司徒王朗。王朗虽然已经年届76岁,但仍坚守军师岗位,为国家出征。司马懿感慨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司马昭听完父亲的话后,却并未理解其中深意,反而捂着嘴嘲笑了一番。殊不知,王朗的悲剧正源于他心胸狭窄,无法容忍诸葛亮在阵前的几句恶言,最终气愤而亡。
当司马懿得知这一消息时,表情先是苦笑,随即释然大笑。司马昭对此感到困惑,问父亲为何笑得如此欢畅。
司马懿回答道:“我笑的是,王朗虽满腹经纶,但他胸怀狭窄,竟然因为几句激烈言辞而生气致命,真是自作自受。你们要记住,做一个人,必须宽宏大量,方能成就伟业。”
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司马懿认为王朗的悲剧源自心胸狭隘,无法容忍他人的恶语,最终导致了身亡。而他自己能成为一代霸主,正是因为掌握了“忍耐”的智慧。
司马懿此生最重要的处世之道便是隐忍。无论面对曹操、曹丕、曹叡等人,他始终保持着沉默忍耐的姿态,尤其在面对诸葛亮时,他更是几乎没有露出任何敌意,而是默默等待时机。
当诸葛亮竭尽全力谋划时,司马懿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策略,专注于休养生息,静待时机。这是任何一个军事指挥官都会渴望的“勇冠三军”的荣誉,但司马懿明白,面对诸葛亮,他不能急功近利。
所谓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正是司马懿的真实写照。他的隐忍,并非胆怯,而是通过稳步的策略拖住了诸葛亮,同时防备着曹家内部的争斗,以免因功高盖主而被清算。
最终,司马懿凭借巧妙的隐忍之计,成功击败了诸葛亮,掌控了曹家权力,并最终将曹氏江山收入囊中。可以说,司马懿这一生的耐性与智谋,堪称无人能及。
当谈到司马懿的智谋时,必须提到他如何将曹家江山逐步收复。在他去世时,年已73岁,但他竟成功装作弱者长达十几年,巧妙地掩盖自己的野心。
曹操击败袁绍后,开始掌控政权,他需要广泛吸纳人才,而23岁的司马懿正是曹操的目标。然而,司马懿并没有立即表忠心,他心中早有算盘。天下尚未分明,若曹操败北,他很可能也会遭遇清算。越是被看重,他越有可能成为清算的对象。
于是,司马懿施展了“装病”的绝招,声称自己患有风湿病。曹操听后不信,但为了确认真伪,他派人夜晚悄悄探访。然而,司马懿已经早有准备,他一动不动,装作病重,曹操见状只好无奈离去。
司马懿巧妙地伪装了七年,直到七年后,曹操晋升为丞相,才再次召见司马懿。此时司马懿发现形势已变,便决定出仕。
然而,曹爽后来权力膨胀,独揽大权,司马懿试图干预,却无能为力。为了让曹爽放松警惕,司马懿再次拿出了“装病”的绝技。
他装作极度虚弱,甚至让婢女为他喂粥,他却全然没有反应。这种示弱的伎俩让曹爽放松警惕,渐渐疏忽了对司马懿的防备。
最终,司马懿以深藏不露的态度,成功在曹爽放松警戒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扭转了局势。
司马懿曾对儿子说过:“为人处世之道,关键在于应变,不能偏执一端。”这一点正是他成功的核心——灵活应变,随机应变,最终成为三国最大赢家。
在权力的角逐中,司马懿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他始终保持冷静,耐心等待最佳时机,最终赢得了权力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