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为秦国的大一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最终也因此“位及人臣”,深得嬴政的赏识,并荣膺丞相,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李斯早年拜师荀子,尽管荀子是儒家大师,但其思想更倾向于法家,主张“帝王心术”的治国之道,这对李斯的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斯心怀权力,渴望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其他六国渐渐衰弱的背景下,李斯学有所成,决意告别荀子,投身当时最强盛的秦国,为自己铺设更广阔的政治道路,誓言不惜任何代价攀上权力的巅峰。李斯最终如愿以偿,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成为秦国的风云人物。那时,咸阳城内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都争相巴结他,李斯的府前更是车水马龙,门前的车骑数量达到千余辆,繁华景象令人咋舌。
李斯的长子李由被任命为三川郡郡守,其他子女与秦朝的皇亲宗室联姻,家族的地位飞速上升。李斯也因此得意忘形,曾放言:“如今大臣中,没人比我更高贵,我可算是富贵至极了。”然而,好景不长,李斯未能长久享受权力带来的荣耀。秦始皇死后,李斯很快便尝到了“乐极生悲”的痛苦。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李斯被赵高设局陷害,遭到残酷刑讯,最终被腰斩于市,三族被满门抄斩。
历史上的李斯究竟是一个权谋之士,还是一个投机取巧者?为何曾经权倾朝野的李斯,临终时竟然没有人替他辩解或为他求情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秦始皇的严苛统治在很大程度上是李斯主导的。秦朝刚刚统一六国时,始皇帝想推行一些政策,试图缓解秦国与六国旧民的矛盾。然而,这些政策与李斯奉行的法家思想不合,如果在国内推行这些措施,李斯的权威就会受到威胁。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斯毫不顾忌底层民众的疾苦,坚决反对这些旨在缓解民众困境的政策。这使得李斯的丞相之位,实际上是建立在无数百姓的血泪之上的,最终引发了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民众反抗暴政,追溯根源,李斯是其中的一位罪魁祸首。
此外,秦始皇去世后,按理说应该是长子扶苏继位。扶苏不仅拥有儒家思想,更具备雄才大略和仁爱之心,且在秦始皇生前曾多次进言,主张施行仁政,结果触怒了秦始皇。然而,李斯害怕扶苏继位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甚至触动自己的利益,于是与赵高联合,篡改了始皇帝的遗诏,铲除扶苏和蒙恬,扶立胡亥上位。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可以说,秦朝的衰亡,虽然未必全因李斯,但他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一心只顾自身的利益,采取各种手段实现权力巩固,而没有为国家和百姓着想,难以避免秦朝的灭亡命运。李斯的死,更加暴露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质,那么,为什么当李斯被胡亥处死时,没有人出面为他辩解或求情呢?
首先,李斯上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背后充满了算计与阴谋。刚到秦国时,李斯以一腔抱负投身吕不韦门下,后来吕不韦因嫪毐事件被贬,而李斯却没有为吕不韦说一句话。即便吕不韦曾经知遇并推荐过李斯,李斯为了自己的前途也没有做任何努力,放弃了人际关系。更有甚者,李斯还参与了毒死韩非子的阴谋,尽管韩非子学问出众,但李斯害怕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铲除对手,使自己稳固了丞相的位置。
再者,李斯在“焚书坑儒”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也是极其不道德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斯借助秦国的严苛法令,焚烧儒家经典,打压与法家思想不合的儒学势力。通过这种极端手段,他消除了可能威胁自己权势的儒家思想,将其彻底铲除。
李斯为人自私、残酷、无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顾及他人感受。他曾风光一时,但当权力不再,李斯终究还是被赵高操控的胡亥铲除,而当时的朝臣们没有人愿意为他辩护,因为李斯的所作所为早已让人对他失去信任。最终,李斯为自己的野心与短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让家族在权力斗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