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进入关中后,称楚怀王为“义帝”。这个“义帝”的头衔并非意味着他是一个传统的国王,而是象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类似于东周的天子。尽管战国时期的七雄各自拥有取代东周天子的能力,但他们依然尊重东周天子为共主。不过,这个称号对项羽来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因为楚怀王仍然掌握着大军,项羽想要除掉他,仍然需要时间的积累。此外,项羽还封立了二十个诸侯王,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为了修建封王赐爵台,项羽征调了大量关中百姓,不顾百姓的生死,导致数万劳工在工地上丧命,尸体堆积如山。每天,百姓们在台下的修筑工地上,父母牵着哭泣的孩子,兄弟为牺牲的亲人痛哭,夫妻互相安慰,而四周的哭声此起彼伏,悲痛的情景遍布整个关中大地,似乎连空气都弥漫着无尽的哀伤。
到了公元前206年二月,封王赐爵台终于完成,项羽开始进行封侯分封。台高三丈,宽二十四丈,分为三层。最上面的一层是项羽亲自坐的位置;第二层为各个诸侯王的坐席,大家都穿戴整齐,等待分封的时刻;底层则是侯爵们的席位,他们都在期待自己的封地。台下的四十万大军排列得整整齐齐,兵器如林,阵容极其雄壮。台顶耸入云霄,中间设有“皇天后土之位”,两侧则是“山川社稷之神”像,象征着天地的庇佑。台上还陈列着九鼎、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等象征权威的物品,彰显了项羽的皇权。除了项羽和范增带领的亲兵外,楚怀王的位置上则空着一席。项羽在台上庄严地祭拜天地、山川和河流等神祇,随即乘坐六匹骏马拉动的羽盖云车,诸侯们捧轮推车,见证了这一新秩序的诞生。
就在这时,狂风暴雨突如其来,乌云遮蔽了天空,雷电交加,仿佛是关中的神灵在为这些悲剧而流泪。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封地横跨九个郡,包含魏国的砀郡和东郡,以及楚国的七郡:陈郡、薛郡、泗川郡、琅琊郡、东海郡、鄣郡和会稽郡。西楚的地理位置主要集中在长江以西,控制了长江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因此称为西楚。霸王这一称号不仅是对春秋时期五霸的致敬,也意味着西楚成为了春秋封建制度的继承者,是第六个霸主。
西楚国最初设有十个郡,项羽将九江郡赐给了英布,再加上吴芮的庐江郡,封为九江国,最终西楚国的郡数总共为九个。项羽进行了详细的层级分封,包括王、长、公三级。像项羽、项它、项冠、项声等人,分别担任各个郡长或公职,负责辖区的治理和管理。楚国的郡长类似秦国的太守,而公则是类似于县令的职务,管理着多个县。
西楚的地理布局上,项羽的都城彭城位于其中央,自己的势力范围包括泗川郡、琅琊郡和东海郡。项羽的叔父项缠负责守卫彭城,确保了彭城的安全。丰县和沛县位于泗川郡北部,陈胜和吴广的起义便发生在泗川郡的南部。琅琊郡原是齐国的五大都城之一,后来为楚国占领,而东海郡则是吴国、越国与楚国三方共同开发的区域。
项它被任命为砀郡的郡长,同时兼任柱国。在临济之战中,项它凭借机智保住了军队的完整,获得了项梁的重用。虽然项它的战斗能力不算出色,但他擅长在战斗中保存实力,因此成为了项羽的重要将领。项它负责的东郡和砀郡,虽为魏国的旧地,项羽通过巧妙调整战略,加强了防线,并成功解决了不少难题。
薛郡的郡长项冠在与章邯的对峙中表现突出,多次带领军队攻占秦军的城池,因此获得了薛郡的封地,加强了彭城北部的防线。而会稽郡长项声则负责会稽郡和鄣郡,他被派往江东巩固后方防务,确保了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物资支持,为项羽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