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与尉迟敬德两位英雄并列为左右门神,但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却显然有所不同。李世民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封赏,尉迟敬德凭借出色的战功,迅速从一个普通百姓晋升为吴国公,拥有食邑一千三百户,并获得从一品官职。而秦琼尽管曾获得李渊封为上柱国、翼国公,然而到了贞观元年,经重新评定后,他的食邑却大幅度减少,最终降至仅有七百户。
翻阅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修订的《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可以发现,在李渊时期,许多开国功臣像秦琼这样的英雄,食邑一度达到三千户之多。然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功臣们纷纷获得封赏,国公数量激增,土地资源紧张。为了满足封赏的需求,国家出台了“食实封”政策,这导致秦琼的食邑被削减了两千三百户,损失巨大。而尉迟敬德则是从一个无名小卒,凭借努力与战功,一跃而成拥有一千三百户食邑的开国公。
尉迟敬德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职务上,他还因为战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他与长孙无忌并列为功臣中的佼佼者,各自被赐予万匹绢,并且齐王府的财物、器物以及府邸也全数赠予了尉迟敬德。根据史书记载,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仅是秦王府的左二副护军,职级极低,勉强算得上一个八品官员。然而,他的升迁之路异常迅猛,从一个低级职务迅速晋升为从一品的开国公和正三品的大将军,甚至与丞相并列。而秦琼虽有赫赫战功,却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晋升,食邑锐减,原本担任的左武卫大将军职务也始终未能履行。
关于秦琼的健康状况,史料记载较为模糊。他在“病”后长期未能康复,至今众说纷纭。有人猜测,秦琼的“病”并非简单的健康问题,而是反映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局外人身份。事实上,秦琼并没有参与这场权力斗争。尽管他在当时的身份和地位足以让他成为关键人物,但他却未出现在主要的军阵名单上。在李世民发动政变时,秦琼没有参战,这表明他和李世民的关系已发生了微妙变化。
即便秦琼的健康状态未能恢复,但这种“病”状持续了十二年之久,令人难以理解,且在此期间,没有史料提及李世民曾亲自探望过秦琼或给予任何医疗帮助。这种君臣关系的疏远恰恰意味着他们的心意已经分道扬镳。李世民显然意识到秦琼的“病”背后象征着他不再被需要,而秦琼也早已明了自己不再是李世民的心腹。
李世民之所以宠爱尉迟敬德,并非因为尉迟敬德在战场上的能力超越秦琼,而是因为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曾是李世民最为信任的猛将。李世民曾屡次派秦琼深入敌阵,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战力。正是有秦琼这样的悍将支持,李世民才能胸有成竹地迎击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李渊时期,尉迟敬德的地位远不及秦琼。秦琼不仅被封为翼国公,还被誉为特级战斗英雄,并获得了上柱国的高荣誉,而尉迟敬德始终未能晋升为高官。李渊曾亲自承诺,要与秦琼共饮酒,甚至愿意为秦琼割肉下酒。李世民深知,要超越父亲的威望,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治国策略。李渊曾说:“用人要用有过失的,而不用有功劳的”,这句话深刻影响了李世民的治国理念。
李渊这番话的背景,正是他在用人上的态度,尤其对李靖、李勣等人的处理方式,显示了他对功臣的独特看法。李世民继位后,也深刻理解这一点,开始采取新的用人策略,以确保自己的权力稳固。尽管秦琼功绩显赫,但李世民似乎认为过去的功劳已不再重要,他更加看重的是那些能为他带来更大利益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