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列传第三》记载了三国时期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故事,讲述了吕虔佩刀的典故。故事中曾有人评论吕虔佩刀之事,认为佩戴此刀者必定能荣升至三公之位。听到这一评语后,吕虔心生一计,最终将这把刀赠送给了王祥。事后,王祥不仅在魏国担任过司空、太尉等重要职务,甚至在晋国被任命为太保,最终琅琊王氏家族也因此逐渐成为了百年名门世家。
这个历史片段,实际上涵盖了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典故——“吕虔佩刀”和“王祥卧冰”。其中,吕虔是我们今天要详细探讨的历史人物之一。
吕虔,字子恪,出自任城国(今山东济宁),他被视为曹操阵营中的一位元老。要了解他在曹操阵营中的资历,我们需要追溯到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那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杀害,随后济北相鲍信等人推举曹操为兖州牧。曹操得知吕虔既勇敢又聪明,于是任命吕虔为从事。可以说,吕虔在曹操早期的事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曹操“从龙”的一位关键人物。
特别是在曹操刚刚掌控兖州时,吕虔便率领自己的部队守卫湖陆城。这一举措为曹操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件事情非常能体现吕虔的胆略和智慧。那时,襄贲校尉杜松手下有一位叫做炅母的叛徒,炅母与泰山贼寇昌豨结盟,制造了严重的骚乱。曹操决定罢免杜松职务,任命吕虔接管。吕虔上任后,主动提出要与炅母以及他手下的人共进晚餐商议。炅母对吕虔并没有太多戒心,因为他和杜松有着深厚的关系,所以毫无疑虑地来赴宴。没想到的是,吕虔早已布置好了刀斧手。宴席之中,炅母等人话语中露出了破绽,吕虔一声令下,刀斧手当场将叛徒们斩杀。宴会结束后,吕虔迅速稳住了炅母手下的兵力,确保了局势的平稳。这一举措显示了他在处理紧急事务时的果敢和冷静。
曹操欣赏吕虔的干练和果决,随后任命他为泰山太守。泰山郡的地理环境复杂,山多且靠近海边,一直是黄巾起义和盗贼的重灾区。更有袁绍的部下郭祖和公孙犊等人在这一地区为非作歹,民众生灵涂炭,纷纷逃亡。吕虔到任后,以“恩威并施”的手段迅速平息了骚乱。他既不容忍恶人,又善待百姓,使得动乱很快得到控制。郭祖等叛贼也最终屈服于吕虔的铁腕治理。
随着社会安定下来,民众纷纷归乡,吕虔也挑选了精壮的士兵补充到自己的队伍中,使得泰山郡的兵力逐渐成为曹操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这支部队在曹操初期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曹操稳固了自己的根基。
不久后,吕虔与夏侯渊一起多次出征,征讨济南郡的黄巾贼徐和。在数十场战斗中,他们屡次取得胜利,斩首数千,俘虏更多。紧接着,吕虔再度被曹操派遣去平定东莱郡的叛乱,并成功稳住了局势。曹操对吕虔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表扬他“有其志,成其事”。曹操认为,吕虔的表现堪比东汉开国功臣如寇恂、耿弇一样,值得推崇。
然而,尽管吕虔战功赫赫,他的晋升却一直相对缓慢,甚至有些反常。在他担任泰山太守多年后,曹操居然仍以“茂才”的身份推荐他。这一职称其实是预备官员的一个等级,接下来应该会任命他为千石之职。但实际上,吕虔当时已经是拥有两千石俸禄的太守。这种官职的反向降级,实在令人费解。
更为奇怪的是,尽管吕虔长期在军中表现出色,甚至屡次带兵平叛,直到曹丕继位后,他才被封为裨将军,并晋升为万年亭侯。裨将军是将军序列中最低的职务,通常由校尉晋升,甚至低于杂号将军的职务。吕虔的晋升速度之慢,令人感到十分诧异。
历史上还有一个谜团,史书记载:“吕虔在泰山十多年,威惠甚显”,然而在曹丕继位后,他的官职却依旧低微,这显然与他的功绩不符,令人疑惑。一些学者猜测,或许吕虔在曹操的危急时刻曾有过动摇,甚至一度投向了敌对势力如吕布一方。正是这一不确定的态度,可能是他无法获得更高职位的原因。
直到最后,吕虔被调任徐州刺史,他将治理民政的重任交给了王祥,这一举动也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誉,称他有识人之明,能将才俊如王祥推举到重要岗位。
正如《晋书·列传第三》中所说,吕虔佩刀的故事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典故。佩刀象征着吕虔的权力和荣耀,而他将刀赠送给王祥,似乎也暗示着吕虔心中的一丝无奈和落寞。纵然功勋卓著,但站队和时局的选择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吕虔的故事在三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经历,无论是英雄气概,还是内心的遗憾,都向我们展示了在乱世中,能力与忠诚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判断时势、选择阵营以及站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