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这三大蛮族一直是帝国征服和打压的对象。虽然罗马人自认为是高贵的民族,然而,那个时代的金发碧眼的罗马人并非出自贵族血统,而是曾经身处底层的普通百姓。随着蒙古帝国的西征,罗斯人和斯拉夫人为主的俄罗斯逐渐崛起,但在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摧毁后,俄罗斯宣称自己为“第三罗马帝国”。这个曾经被罗马帝国压制和看不起的斯拉夫民族,究竟为何在崛起后敢自称为“第三罗马”?为什么西方的强国如英法德意等国对此没有强烈反应?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对于中国人来说,秦汉唐宋等各个朝代都有其辉煌历史,而罗马帝国在中国历史的眼光中,或许仅仅是一个存在较长时间的“朝代”,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情感联系。但对于西方人而言,罗马帝国的灭亡象征着西方世界的彻底分崩离析。在他们的文化中,“罗马”这一名字承载了无法替代的象征意义。在西汉灭亡的前夕,罗马帝国正式建立,而在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顶峰,统治着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控制了大部分西欧地区,成为古代欧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帝国。由屋大维创立的罗马帝国因此被称为“第一罗马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决定将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并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治理,从而开启了东西分治的局面。自此以后,罗马帝国再也未曾统一过。西罗马帝国的首都曾位于意大利米兰,尽管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不足100年,但最终在日耳曼雇佣兵领袖奥多亚克的叛乱中灭亡。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则将首都设在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这个帝国维持了1000多年,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才彻底灭亡,成为了“第二罗马帝国”。
关于“第二罗马帝国”,还有一个说法是“神圣罗马帝国”。这是由日耳曼人奥托一世在中世纪建立的帝国,经过扩张后,它成为一个以德意志为核心的庞大帝国,涵盖了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地区,并且还包括了法国和意大利的部分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成为德意志的第一个帝国,而普法战争至一战结束前的德国则被称为德意志的第二帝国。希特勒当时希望建立的正是德意志的第三帝国。
在西方的历史中,罗马帝国被视为一个充满荣光的存在。尽管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朝代更替,但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并未恢复昔日的辉煌。因此,许多有雄心的欧洲帝王,哪怕他们原本被罗马视为“蛮族”,都渴望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并且将“罗马皇帝”的头衔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有些帝王甚至认为,单纯称自己为“罗马皇帝”还不够,他们加上了“神圣”二字,成为了“神圣罗马皇帝”。这一点和中国历史上许多以“汉”命名的政权类似,尽管这些政权大多由异族建立,但在匈奴等民族眼中,“汉”这个词代表了崇高的荣誉。
在讨论“第三罗马帝国”时,我们也应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统来源。公元962年,德意志的奠基者奥托一世带领军队攻入罗马,凭借强大的军力,他被教皇加冕为“皇帝”和“奥古斯都”,并与教皇签订了《奥托特权协定》,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此后,奥托一世还与东罗马帝国联姻,东罗马的公主狄奥法诺嫁给了奥托二世,这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统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的“第三罗马帝国”的法统来源与“神圣罗马帝国”有些相似。东罗马帝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下灭亡后,东罗马公主索菲娅·帕列奥罗格逃亡至意大利的罗马。当时,教皇希望将天主教和东正教(即斯拉夫人信仰)联合起来,于是安排将索菲娅嫁给了俄罗斯国王。按照西方的传统,皇位继承往往通过婚姻来获得,而这段婚姻使得俄罗斯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的继承权,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第三罗马”法统。
然而,单纯获得法统并不足以拥有真正的实权。关键在于实际的军事和政治力量。随着俄罗斯逐渐强盛,他们的野心也随之膨胀,最终他们渴望攻占君士坦丁堡,恢复“第三罗马”的辉煌。这一目标也解释了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长达数百年的世仇。
总而言之,俄罗斯自称“第三罗马帝国”的法统,源自一位亡国公主的流亡。而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教皇试图将天主教与东正教联合的政治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