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于公元223年10月去世,但在去世前三个月的公元223年3月,他在白帝城做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托孤决策,并发布了他生前最后一道军事命令。这道命令直接影响了孙权的儿子孙休,最终导致孙休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同时也间接为关羽和张飞报了仇。正如古语所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一名言不仅适用于普通百姓,亦同样适用于帝王将相。刘备作为川蜀的奠基者,凭借他从白身崛起到蜀国皇帝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非凡之处。而他在临终前的这一谋略,更加显示了他的智慧与深思熟虑,尤其是在白帝城时,他不仅精准判断了马谡的无能,还言辞犀利地指出,马谡无法担任大任。事实证明,诸葛亮北伐时,马谡在街亭的失守,正好印证了刘备的远见卓识。
然而,刘备在临终前下的最后一道军事命令,不仅让孙休面临困境,还使得孙休永远失去了与刘备、孙尚香和他父亲孙权再见的机会。那么,刘备究竟发布了什么样的军事命令呢?这一切与关羽被偷袭的事件密切相关。
一、关羽被偷袭,幕后黑手是谁?
公元219年7月,关羽带领大军北伐襄樊,意图夺取曹操在中原的重镇。这一战略一旦成功,后续攻打曹魏将变得更加轻松,而刘备刚刚结束汉中之战,急需时间休整,因此关羽的出征帮助分担了刘备的军事压力。凭借他多年的赫赫战功,关羽早已声名显赫,襄樊的守将曹仁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虽然曹操派遣了于禁、庞德等人增援,但关羽凭借水淹七军的策略,成功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然而,曹操见关羽战力强大,决定改换策略,最终与孙权联合,共同袭击荆州。
孙权对于曹操的提议没有过多犹豫,立即答应了联合行动的请求。于是,东吴派遣吕蒙和陆逊等人对荆州发起进攻。吕蒙通过先以言辞恭维关羽,再假装生病回乡,成功麻痹了关羽的警觉。在孙吴军队的突然袭击下,关羽的防线被突破,许多将领投降,关羽则被迫带领部队突围。然而,在临沮,关羽被东吴军队生擒,最终被斩杀,令人痛心的是,这位昔日威震四方的名将竟死于东吴的马忠之手。关羽的死讯传到成都后,刘备誓言为关羽复仇。因此,公元221年7月,刘备集结大军准备向东吴发起进攻,但在此过程中,张飞因过度督促下属准备白旗白甲,被部下所斩杀。于是,刘备将关羽和张飞之死归咎于孙权。
二、刘备临终前三个月下的最后一道军令
刘备集结了四万精兵,并联合了蛮夷力量,总兵力接近五万。几个月的激战中,蜀军如猛虎下山,迅速逼近猇亭,直指建业。东吴的陆逊不得不在猇亭顽强抵抗刘备的进攻。由于时值酷暑,刘备将军营移至山林,而吴军则部署在平坦的平原上。诸葛亮看到马良回报的布阵图后感叹:“岂有连营800里而拒敌者乎?”可见,刘备精心布局,为防止吴军反击。在此背景下,刘备在夷陵遭遇陆逊的火攻,惨败后撤,最终只能逃至白帝城。
孙权得知刘备在白帝城驻扎后,心生畏惧,立即派遣使者送上求和的书信。史书记载,孙权得知刘备在白帝城后感到非常惧怕,于是请求和谈,刘备则勉强答应了此请求。然而,刘备内心是否真心想与孙权和解呢?显然并非如此。特别是他在白帝城发布的最后一道军令,完全揭示了他对孙权的深刻敌意。《三国志》记载,这道命令明确指定了李严为中都护,负责统领内外军事,驻守永安。李严的升职不仅表面上加强了蜀汉的防守,也暗含了刘备的远见:他将两万多精兵,尤其是白毦兵的指挥权交给了李严,并明确要求李严坚守永安,不允许吴军进驻。这一命令显示出,即便在临终前,刘备依然通过深思熟虑的布置,维护着蜀汉的军事力量,不容忍孙权的任何威胁。
三、刘备的最后命令让孙休陷入困境
刘备去世后,孙权依然想要趁机攻占永安城。公元263年,魏军破蜀之际,东吴的孙休也派兵攻打永安,准备趁势占领。然而,孙休派出的步协、陆抗等兵马并未攻占永安,反而遭到城中白毦兵的猛烈反击。罗宪在刘禅投降后依然坚守永安,并严守刘备的军令,坚决不允许吴军踏入永安一步。《晋书》记载,虽然吴军派遣盛宪等人来增援,但罗宪坚守了半年之久,最终因为蜀汉灭亡而投降魏国。罗宪为蜀汉尽忠,也为百姓尽责,虽然未能改变蜀汉的命运,但保全了自己的忠心。
孙休未能攻下永安城,给东吴带来了极大的羞耻感,这也可能加速了他的病重死亡。孙休去世后,孙皓继位,成为了东吴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