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人们的名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姓氏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象征着家族的根基。姓氏不会随个人的意愿而改变,而是代代相传。名字则是由父母和长辈赋予的,承载着个人的身份和象征。这一分法概括了当代中国人对姓氏和名字的理解。
然而,从先秦时期开始,姓氏与名字的意义与今天截然不同,这也是姓氏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左传》的记载,拥有相同姓氏的男女在当时相当特殊,他们通常会拒绝结为夫妻。这充分表明,早在几千年前,先辈们就已经意识到近亲婚姻的潜在危害,因此他们通过姓氏来标示血缘关系。姓氏成为了同一社会群体的象征,通常同一个地区的人可能会有着相同的姓氏。
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氏便已经开始形成。它不仅代表着血缘家庭的归属,更是非通婚关系的证明。因此,古代的姓氏大多与女性紧密相连。然而,在商朝时期,男性姓氏如籽和米等则纷纷出现。先秦时期的贵族头衔与现代有所不同,因为这些姓氏源自母系氏族,代表着群体成员,多数与封地挂钩,官职则表示身份。因此,直接使用男性的姓氏来称呼是一种失礼之举。在受欢迎的电视剧《芈月传》中,秦惠文君被称为嬴驷,但这其实不太准确,因为他的家族姓氏应该是赵。根据古代的传统,男性通常以姓氏来代替名。因此,秦始皇的祖父应被称作赵嗣。由于秦始皇的祖先姓赵,秦始皇本应叫赵政。当然,也可以以官职或身份来称呼他。例如,秦始皇在王位之前被称作公子,而在统一六国后成为秦王,然而在那个时期,他并不能被直接称为嬴政。按照现代姓氏的标准,秦始皇可以称为嬴政或赵征。同样,秦始皇的儿子们也可以叫嬴扶苏、嬴胡亥,亦可称为赵扶苏、赵胡亥。然而,当时的习惯是称呼下一代王子为公子,因此他们大多数情况下被称作公子扶苏、公子胡亥,称为赵扶苏、赵胡亥则显得有些多余。
事实上,古人对姓氏的分类并不显得过于严谨。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姓氏被看得更为重要,但到了汉代,特别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姓氏的区分逐渐淡化,形成了一种不分姓氏的局面。这也导致了古籍中去掉扶苏与胡亥的姓氏,因而产生了现代人对姓氏的误解。汉代以后,原本的姓氏概念渐渐不再受到重视,姓氏的交融使用导致今天有了如此众多的姓氏。而后来的学者们由于认为秦国的姓氏为嬴,因此简单地将秦始皇称为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