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迅速登上皇帝的宝座,创建了北宋王朝,首都设立于历史悠久的开封。这座城市处于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然而,开封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最终也成为外敌攻陷的目标,这一历史事件便是著名的靖康之耻。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会选择开封作为国都呢?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开封显然并不具备理想的首都条件。其地理位置缺乏天然防御屏障,尤其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时,显得格外脆弱。这样的脆弱状况与北宋对幽云十六州的控制不力密切相关。若有外敌入侵,北方的防线若薄弱,敌军便势如破竹,迅速逼近开封城。
实际上,赵匡胤选择开封更多的是出于无奈。赵匡胤的称帝之路为人熟知,作为后周的著名将领,他在发动陈桥兵变后,披上黄袍,奠定了北宋王朝的基石,并取代了后周。而当时的后周国都正是设在开封。在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下,后周的国土面积有限,难以形成统一的大国,因此赵匡胤在选择时期国都的过程中可选项甚少,完全没有随意决定的空间。
尽管北宋在后来的岁月中成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裂局面,国土得以扩展,但迁都并非简单之举,涉及的资源和时间成本相当高昂。历史上迁都的实例并不罕见,但如果让赵匡胤在迁都和亡国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答案显而易见。然而,赵匡胤所面临的选择空间却非常有限。
长安作为曾经的唐朝都城,经过盛衰后其作为国都的吸引力显著降低。洛阳作为汉唐的故都,虽然其地理位置位于伊洛盆地,从防御角度看,其防守能力明显超过开封的平坦地形,但两地距离并无显著差别。即便选择洛阳作为新的国都,也难以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赵匡胤曾考虑过将国都迁往洛阳,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决心,以及面临的种种阻力,这一计划始终未能得以实现。至于南方的选择,尽管其距离北方更为遥远,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显然缺乏可行性。毕竟在赵匡胤统治时期,辽国的威胁尚未显现,赵匡胤首先要实现全国的统一,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在对北方威胁尚有控制时,迁都的必要性自然亦不显得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