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这是荆轲在准备刺杀秦王之前所吟诵的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悲壮的情感,与那寂寥、寒冷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映衬了他视死如归的豪情与决绝。
提到这段历史,众所周知,荆轲刺杀秦王的行动最终未能成功。刺杀过程中,荆轲被秦王挥剑重创,重伤倒地,最后被秦王的侍卫所斩杀。然而,作为当时剑术高强的名将,荆轲为何会在这场决斗中被秦王轻松击败?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下荆轲失败的原因。
荆轲刺秦的经过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秦国远在西部,地理上孤立,却通过几代英才的辛勤努力,最终脱颖而出。秦国逐渐强盛,尤其是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雄图天下,威震四方,吞并六国的气势越来越强。
当秦王的兵锋直指赵国时,与其接壤的燕国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燕国必定是秦国征服的下一个目标,然而以燕国之力与强大的秦国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燕国太子丹因此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太子丹为此想到“出奇制胜”的策略,决定“擒贼先擒王”,即先行刺杀秦王。届时,秦国会陷入混乱,东征的步伐也会因此延迟。为了实施这个计划,太子丹在燕国著名侠士田光的推荐下找到了荆轲。荆轲受到了燕国君主的高规格接待,倍感荣幸,决定为太子丹赴死,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经过商议,荆轲决定带着督亢地图和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一同接近秦王并伺机刺杀。当他与秦舞阳一起接近秦王时,荆轲献上地图,匕首随即露出,突然间他拔出匕首,左手揪住秦王的衣袖,右手紧握匕首直冲秦王心脏。
不料,秦王凭借惊人的反应力挣脱了荆轲的束缚,并绕着大殿的柱子逃窜。朝堂之上并没有足够的武力支援,所有人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王被荆轲追赶。突然,一名医官急中生智,将药袋投向荆轲,虽被荆轲用剑挡住,但也为秦王争取了拔剑的机会。秦王迅速拔剑反击,斩伤了荆轲的腿。荆轲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最后被秦王连砍数剑,最终倒在血泊中,被冲进殿内的侍卫残忍斩杀。
荆轲失败的原因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大家无不为之惋惜。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场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探讨。
首先从荆轲的个人因素看,虽然他是一位著名的剑术家,但关于他剑术的具体水平,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他在《史记》中有个小插曲,曾与当时的剑术高手盖聂讨论剑术。盖聂听完他的见解后,不禁面露不悦,两人甚至差点发生冲突,最终荆轲慌忙离开。此举显然表明,荆轲在剑术上并未达到盖聂那样的高度,他甚至对自己的剑术水平产生过疑虑。由此可以推测,荆轲的剑术并不像外界所传的那样高超,甚至在与高手比拼时,可能还略显逊色。
其次,从荆轲身边的伙伴——秦舞阳来看,秦舞阳原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年仅十三岁,却被认为勇猛无比,敢杀人,甚至令旁人心生畏惧。尽管如此,秦舞阳在进入秦国后,却在秦王的大殿前愣住了,被周围的气氛和威严所压倒,甚至吓得面色苍白,无法前行。这一举动让嬴政产生了怀疑,最终决定只让荆轲单独上殿。这无疑削弱了刺杀行动的力量,直接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这种失误的原因可能与长途跋涉有关,毕竟燕国和秦国相隔甚远,交通条件也不如现在发达。一个年轻的孩子,经过长途奔波,难免会身心疲惫,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从嬴政的角度来看,他的武力水平也可能是导致荆轲失败的重要因素。虽然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秦王的武艺,但可以推测,作为一国之君,嬴政必然受到武艺的训练。秦国历来以强大的军队和“虎狼之师”自豪,嬴政作为君主必然是军中的楷模。再者,嬴政早期充当赵国人质时,屡遭迫害,也培养了自保的能力,能够应对突发情况。
再看荆轲刺杀行动中的突发状况,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图穷匕见时,荆轲本已捉住秦王的衣袖,匕首也已逼近胸口,但秦王因挣扎将衣袖扯断,逃脱了险境。紧接着,医官夏无且投掷药袋,使荆轲不得不分神,而这为秦王拔剑争取了时间。此时,荆轲的腿部受伤,失去了行动能力。最后,荆轲尽管孤注一掷地扔出了匕首,却仅仅击中了大殿的柱子。此时,秦王挥剑连击,荆轲身中多剑,最终倒地。三次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有可能成功的刺杀行动变得扑朔迷离。
结语
综上所述,荆轲的失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时至今日,他临危受命、视死如归的形象仍然被人们传颂。历史已经定格,后人的猜测和分析虽然无法改变结局,但我们依然不禁想象:如果荆轲刺杀成功,历史的轨迹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