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楚怀王是否在法理上高于其他反秦诸侯时,我们不能单纯地从他被尊崇的方式来评判(毕竟这是项羽、刘邦的政治手段),更应当从五国的复国进程来分析怀王的实际角色和作用。通过回顾这些国家复国的过程,能更清楚地看到楚怀王是否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赵国
陈胜称王后,派遣武臣、张耳、陈余征讨河北地区。三人迅速占领赵地数十座城池,随后在张耳和陈余的建议下,武臣自立为赵王。陈胜听后愤怒异常,原本打算惩治武臣一行的家族,但最终在手下的劝阻下,他暂时压下怒火,表示祝贺赵国的复兴。从法理上讲,赵国此时实际上已经与楚国平等,楚怀王依然没有建立起权威。
在赵国经历内乱后,武臣死于政变,张耳和陈余复立了赵国正统后嗣赵歇为王。此时赵歇的赵国再也与楚怀王无关,尤其是在后来赵国在巨鹿之战中的决策中,楚怀王并未介入,反而项羽的声势如日中天,成了这场战斗的主角。
燕国
在武臣自立为赵王之后,他派遣部将韩广向燕地进军,韩广很快被当地人推举为燕王。燕国的复国,也发生在楚怀王被立之前,因而并没有任何法理上的需求去尊崇怀王。巨鹿之战中,燕将臧荼虽从楚军中获救赵国,但燕军始终忠于项羽,而非楚怀王。
魏国
陈胜称王后,魏国的宁陵君魏咎前往归附。陈胜派魏人周市定魏地,计划立魏咎为魏王,但魏咎坚决拒绝。最终陈胜妥协,决定立魏咎为魏王。后续魏国遭到章邯的破坏,魏咎自杀,其弟魏豹投奔楚国。楚怀王给予魏豹数千兵力,最终帮助他收复魏地。项羽的强大支持使魏豹顺利登上魏王之位。此时,项羽仍是楚怀王的部下,这也意味着怀王从法理上确实高于魏王。
齐国
齐国自陈胜称王后,由魏人周市进攻魏地,最终齐国因田儋的自立为王,成为张楚政权的对立方。田儋虽为齐王族,但其反抗秦军的过程中牺牲后,齐地再次动荡。齐国的统治者曾请求楚国协助清除其国内反对势力,但楚怀王拒绝了齐国的请求。项梁此时立下赫赫战功,但齐国始终与楚有矛盾,楚未能有效主导齐国复国。
韩国
项梁通过楚怀王的指示,立韩公子横阳君为韩王。与魏、赵、燕、齐四国复国的情况类似,韩国并未在怀王的权威下复国。项梁通过这一方式稳定了韩国的故地,因此,怀王在法理上依然高于韩王。
项羽与怀王的互动
项羽通过巨鹿之战积累了极高的威望,逐渐开始企图称王。然而,从法理上讲,他依旧是楚怀王的部下。在称王过程中,项羽通过向怀王复命,实际上是在寻求怀王的认可。怀王给出的回应是“如约”,即遵守此前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根据这一约定,能够称王的只有刘邦。尽管如此,项羽仍通过拉拢其他诸侯将领,并在他们之间分封土地,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称王梦想。
结论
通过分析五国复国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楚怀王并非当时“天下归心”的王者。他的地位由项羽的封号“义帝”提升,随后的刘邦出于政治需要也进一步赋予了他更高的名誉。因此,怀王的地位是在特定政治背景下被抬高的,而非因为其在复国过程中的法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