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显然知道刘备在袁绍阵营的事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几乎没有人会相信他会不知道这一点。因为袁绍为了迎接刘备所做的准备实在奢华且隆重:“刘备先行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前来迎接,毕竟刘备是袁谭的故人,袁谭派出步骑一同迎接刘备。刘备随后随袁谭一同到达平原,袁谭还派人送信给白绍,绍则安排了将军和部队在道路上迎接刘备。绍甚至派遣自己的将领,亲自去往距离邺城二百里远的地方与刘备相会。”在那时,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袁绍如此盛大而隆重地迎接刘备,显然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宣告自己才是正义的一方。甚至陈琳所写的反对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其实也间接对刘备进行了批判,文中开篇就呼吁“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来指责曹操。
刘备当时的声势浩大,曹操不可能不对此密切关注,曹营中的将士们不可能对刘备的动向一无所知。如果曹操和他的谋士们对刘备的动态漠不关心,袁绍恐怕早就将刘备置之死地。正如古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言,袁绍如此豪华的接待刘备,必定会带来大量的军队与支持。这一消息不仅会引起曹操的关注,甚至连荆州的刘表和西川的刘璋也一定会知道。
即使在《三国演义》这部将刘备神化并贬低曹操的作品中,也提到曹营中的谋士已经得知关羽斩杀颜良的事,认为刘备将面临灭顶之灾:“如果让云长击败袁绍的军队,袁绍必定会对刘备心生疑虑,进而杀掉他。刘备死后,云长又该何去何从?”关羽不仅击败了袁绍的军队,还斩杀了袁绍的将领。刘备能够幸存,或许是袁绍心存仁慈,或是刘备具有出色的口才。总体来说,仅凭官渡之战中的表现,关羽并不能轻易地被称为“武圣人”。
在当时,群雄逐鹿,各方割据,局势错综复杂。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批评关羽依附曹操,毕竟曹操当时是大汉丞相,他所授的官职得到了刘协的批准。无论是刘备还是关羽,他们都是大汉的将领,因此关羽投降曹操,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归附”之举。
关羽在军事上的才能显然不可小觑,历史上他曾有过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等赫赫战绩,威震华夏,堪称三国时期的顶级名将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更加崇高,罗贯中在书中始终以“关公”来称呼他,而非直接称其名。甚至刘备都未得到这样的尊称。三人重聚时的对话便充满了敬意:“次日,张飞欲与关公同赴汝南见玄德。玄德见兄弟重聚,众将无缺,并新得赵云;关公又得关平、周仓两员猛将,喜不自禁,三人连饮数日。”
尽管《三国演义》赋予了关羽神一般的地位,但也客观地反映了他并不如张飞那般强悍,甚至比不上吕布。实际上,关羽在历史上曾多次面临生死危机。如果不是巧合与意外,他在水淹七军之前,至少已经有两次险些丧命。
关羽的第一次生死考验,发生在赤壁之战后长沙之战。如果当时黄忠没有手下留情,关羽极可能已经丧命。关羽和黄忠的对决中,二人刀法对比非常接近,关羽甚至称赞黄忠:“老将黄忠,名不虚传。交锋百合,无破绽。明日必定使用拖刀计,背砍取胜。”虽然拖刀计并非关羽的独门绝技,曹洪和夏侯渊也有使用过,但关羽敢于把背部暴露给黄忠,几乎把自己的生命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第二天,关羽确实使用了拖刀计,然而黄忠并没有立刻射箭。如果当时黄忠放箭,关羽能够躲避得了吗?
幸运的是,黄忠没有当场射箭,否则关羽可能早已命丧黄泉。第二天黄忠虽然放了一箭,但幸运的是未能致命,关羽侥幸逃生。事实上,黄忠的箭术十分精准,一旦锁定目标,几乎无人能躲得过。因此,关羽能够幸存,实际上与黄忠的宽容态度密切相关。
除了黄忠,关羽还在襄樊之战中遭遇了强敌庞德。与黄忠不同,庞德是一个不择手段的猛将,甚至会使用冷箭来暗算对手。在这场战斗中,庞德的一箭成功命中了关羽,差点将他置于死地。幸亏老战友于禁及时指挥鸣金收兵,关羽才得以脱身。
关羽在多次战斗中险些被敌人致命一箭射杀,这在三国名将中可能是最多的。无论是在长沙之战还是襄樊之战,关羽都曾面临过生死考验。如果他当时在黄忠和庞德的箭下倒下,那么他如今的“武圣人”之名恐怕就再也无法传世。
从另一方面来看,关羽的忠诚与勇武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刘备处于困境时,关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汉寿亭侯的爵位,放下了偏将军的职务,毅然决定投身流亡中的刘备,展现了深厚的义气和忠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