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以其复杂的个性和深沉的心机著称。他出身贫寒,历经无数磨难,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路,这也造就了他对周围人的深度戒备,尤其是对于那些掌握权力的大臣,朱元璋的猜忌与多疑无时无刻不在。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思考权力更替和官员的决策,心思深沉,难以琢磨。
徐达,作为朱元璋的亲密战友和明朝的开国功臣,深谙帝王心思,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他无比谨慎,尤其是在面对朱元璋时,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小心翼翼,生怕因一时疏忽得罪了皇帝,导致自己陷入困境。
有一次,徐达因喝酒过量而醉倒,结果被抬到朱元璋的龙床上。当他酒醒之后,发现自己躺在龙床上时,心中涌上的是无法言喻的忧虑和恐惧。为了避免给自己惹上麻烦,徐达冷静地思索了片刻,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这一举动最终帮助他化解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每年,徐达都会外征四方,春天出征,冬天回朝。每次归朝时,他都会按照规定将兵权交还给朱元璋,并由朱元璋亲自安排他休息的时间。每次归来,朱元璋都会设宴款待他,两人共叙往昔的情谊。在宴席上,朱元璋时常感叹,徐达是他从布衣起步时最为亲近的朋友,两人曾肩并肩走过战场,风雨同舟,彼此关系深厚。
然而,徐达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并未因此而傲慢自大。每当朱元璋给予他亲近和奖励时,徐达总是更加谦卑与谨慎,这让朱元璋倍感欣慰和放心。然而,即便徐达始终表现出对皇帝的忠诚与恭敬,朱元璋心中的疑虑始终未曾消散。
为了试探徐达的忠诚,朱元璋曾提出将自己曾经住过的宫殿赐给徐达。这表面上是为了表彰徐达的功勋,实则是一种试探,朱元璋想观察徐达是否会因为权势而动不轨之心。如果徐达接受了这座宫殿,那不管他心中是否有篡位之意,朱元璋都会把这视为他试图窃取皇权的证据。
徐达清楚这一深意,他机智地找了个借口婉拒了朱元璋的提议。朱元璋并未放弃,随后又设计了另一个试探。有一天,他邀请徐达前来自己曾住过的宫殿,两人一边饮酒,一边忆起往昔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心生计谋,不知不觉地让徐达喝醉。当徐达沉沉入睡后,朱元璋命人将他安置在寝宫的床榻上。
当夜深人静时,徐达酒醒,迷迷糊糊地察觉自己身处何地。侍从告诉他:“这是陛下曾经的寝宫。”徐达听后,顿时惊觉自己竟然躺在了朱元璋的龙床上,心中立刻涌上一阵不安,迅速从床上起身,跪拜北方,以示对皇帝的恭敬与悔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寝宫。
朱元璋的这一系列试探,实际上是在考察徐达的反应。如果徐达仍赖在床上,那么他可能对自己有些自信过头,或心怀不轨。然而,徐达的表现完全符合朱元璋的预期,他不仅没有继续躺着,反而展现出极大的谦卑和恭敬,这使得朱元璋确信徐达无心篡位。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不禁心生喜悦,决定为徐达修建一座奢华的府邸,并亲自命名街道为“大功”,以此嘉奖他对朝廷的忠诚。徐达虽然屡次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始终保持低调,回到故乡后,依旧乘坐普通单车,过着平凡的生活,未曾炫耀功绩。
徐达能够赢得朱元璋的重视,除了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和深思熟虑的军事策略外,最为关键的还是他谦虚谨慎的个性。正是这一点,让朱元璋能够消除心中的疑虑,放心将权力交给他。在一次次的试探中,徐达凭借着智慧与坚韧,不仅成功化解了危机,还最终成为了明朝开国六功臣中唯一获得善终的大臣。这种处世之道,的确值得后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