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公元626年,唐朝皇太子李建成与其弟李元吉骑马前往玄武门,准备将秦王李世民的行动向父亲李渊汇报。然而,在他们的行进途中,凭借长年征战积累的敏锐直觉,两人突然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异样——一种令人不安的寂静笼罩着四周,气氛压抑,远非以往的轻松自在。
在这种诡异的氛围下,二人猛然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于是急忙勒马准备离开。可惜的是,李世民早已悄然带领一支庞大的府兵,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迅速在玄武门内将李建成与李元吉处决。这一刻,李世民的继位几乎已成定局,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就此发生。
众目睽睽下的这一幕,令许多人心生疑问:李世民的政变是否过于顺利?李建成与李元吉都骑着马,而且围困的圈子并未完全合拢。如果他们全力奔逃,李世民的府兵恐怕无法轻易阻止他们。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逃脱呢?
然而,唐朝的史书未曾对此作出详尽记载,只有常何的墓志铭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那么,常何到底是谁?在这场历史性的变局中,他究竟扮演了怎样的重要角色呢?
20世纪初,西方的探险家们趁中国战乱之际,闯入了西北的大漠,来到敦煌,偷取了大量珍贵的壁画与书籍。在这批被盗的文物中,居然发现了常何墓志铭的抄本。对于很多历史爱好者而言,“常何”这一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角色也未必为大众所熟知。事实上,常何在新旧《唐书》中并未被单独列传,他只是个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普通人物。
但实际上,在隋末唐初的历史背景下,常何无疑是一个“最强路人甲”。他并不像三国时期的廖化那样广为人知,能力也并不算出众,但他凭借长寿与丰富的经历,参与了许多关键事件,几乎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曾与他打过交道。
尽管乱世中英雄辈出,很多人物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被湮没。但常何却能够在这动荡的时代中稳稳地站稳脚跟,究竟是何原因呢?答案很简单——站队。
常何出生在隋朝的一个官僚家庭,家境虽不算贫困,但他很早便意识到,在隋炀帝的腐化统治下,隋朝必然走向灭亡。天下大势分裂,英雄们纷纷崛起,而各方英雄逐鹿中原,显然是未来的大趋势。因此,他并未为隋朝镇压农民起义,而是选择了拉起私人武装,成为起义军的首领。
但与窦建德、王世充等英雄人物不同,常何并不具备那么大的野心。他深知自己的局限,于是决定投向一个更具前景的力量。他最终选择了隋末瓦岗寨的首领李密,成为李密麾下的一员。
常何在李密的麾下屡立战功,迅速获得了上柱国、雷泽公的职务,成为瓦岗寨会议中极具影响力的领导人物之一。李密的战略眼光非同一般,他早在隋炀帝在位时便对《项羽传》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敏锐地察觉到隋朝的衰败迹象,并做出了早期的战略决策。常何跟随李密,不仅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还从李密那里学到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七年后,唐朝统一了整个中国,成为了历史上举世瞩目的大朝。此时,常何正跟随李密在山东参与起义,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认为天下最终将归于李渊,因此开始积极劝说李密归降唐朝。李密看到了唐朝的未来潜力,很快与常何达成共识。尽管李密的其他将领反对,但常何坚持认为投降唐朝才是唯一的出路。
常何的判断最终得到了验证。李密投降唐朝后不久,心高气傲的他决定反叛,但尽管常何极力劝阻,李密依然执意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李密被杀。
即便李密死去,常何仍然得到了他所带部队的支持。他没有继续反叛,而是选择投降王世充,随后立下了不少战功。最终,他带领部队投降唐朝。唐朝建立时,李渊因为常何带来的重要情报,并没有责怪他曾经两次易主,反而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
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东都洛阳时,常何作为唐军的一员,表现得极为出色。在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凭借几千骑兵击溃了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联军,为唐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常何因此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赐,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之一。
然而,随着李世民声势的日益强大,李渊开始感到李世民的崛起可能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因此加强了对李建成的支持。此时,李世民将常何调回长安,担任玄武门的守卫工作。
两年后,李世民的政变爆发。常何接到了李世民的指示,要在玄武门布下埋伏。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玄武门时,常何面对这两位熟悉的人,果断下令关闭大门。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李世民成功登上帝位,而李建成与李元吉则在此时命丧玄武门。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终于得到了自己长期站队的回报。他被授予了多个重要职务,尽管在其他将领中,常何的个人能力并不算突出,但凭借擅长站队的艺术,他在动荡的历史中稳稳站稳了脚跟。最终,常何在唐高宗永徽四年安详去世,享年66岁。
常何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玄武门变故的宝贵资料。尽管唐太宗对于自己的登基过程有所掩盖,但李世民的忠诚功臣们显然都在享受着极大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