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各地烽烟四起,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举起了起义的大旗,目标明确——从太原一路打入关中,以长安为都城,建立自己的政权。
李渊起兵的消息刚刚传出,金城府校尉薛举也在陇西起兵,迅速组织军队攻占了枹罕(今甘肃临夏)的隋朝驻军,并将宗罗睺及羌人钟利俗的部队收编,短时间内集结起超过13万的兵力,占据了陇西、鄯州(今青海西宁)、廓州(今青海贵德)等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很快,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立了西秦政权,并把目光锁定在了长安。他派遣长子薛仁杲攻占秦州(今甘肃天水)和扶风(今陕西凤翔),直指长安。此举与李渊从太原进军长安的计划发生了直接冲突,薛仁杲攻占了秦州,薛举随即迁都秦州,准备进一步发展势力。
然而,薛仁杲在攻占扶风时与农民起义军首领唐弼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虽然最终薛仁杲击败了唐弼,但也因此耽搁了进军长安的时机。李渊趁势于617年夏季进驻长安,薛举失去了主动权。尽管如此,薛举仍拥有强大的军力,拥有20万兵马,战斗力极强,成为李渊最强劲的对手。
薛举占据的陇西地区,拥有隋朝最大的牧马监,饲养了大量的战马,马匹在当时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骑兵也是最为昂贵和强大的兵种。此外,陇右地区的民风彪悍,士兵训练有素,这使得薛举的力量变得极其强大,成为李唐政权最大的威胁。
618年夏季,薛举决定进攻唐军占领的高墌(今陕西长武东北),并同时派兵攻打豳州(今陕西咸阳北)和歧州(今陕西凤翔南)。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李渊派遣其儿子李世民率军出征,这是李世民第一次以主将身份亲自指挥,但这一战以李世民的失败告终。
李世民选择的战略是坚守不战,试图通过消耗战迫使敌人撤退,并寻找合适时机反击。他与薛举的军队对峙了十多天,但李世民生病了,于是将兵权交给了长史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并给他们交代了战术:“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不足,士兵疲惫。如果敌人挑战,不要轻易应战。等我的病好后,我来指挥。”当时,李世民年仅20岁,经验尚浅,刘文静和殷开山并未完全信任他,反而在高墌城西南布阵迎战。
结果,薛举率军发起猛烈攻势,并派出一支骑兵绕至唐军后方,唐军被夹击,最终大败,许多将领如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阵亡。薛举占领了高墌,并迅速向折墌(今甘肃泾川东北)发起进攻,李世民则带兵退回长安,刘文静和殷开山因未听从命令被免职,唐朝遭受了重大挫折。
尽管如此,薛举并未因胜利而轻松,他开始酝酿进攻长安。然而,在出征前,薛举却突发重病。寻求巫师的帮助,巫师告诉他,病症与唐军有关,薛举未能坚定决策,耽搁了最佳进攻时机。不久后,薛举因病去世。
薛举死后,其长子薛仁杲继位。薛仁杲继位后,迅速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打了两场重要战役。第一场是泾州(今甘肃泾川)之战,薛仁杲围攻守将刘感,经过数日未能攻克。于是他采用了诈降计,引诱刘感进入高墌城,最终刘感被击败,俘虏并投降。
第二场则是陇州(今陕西陇县)之战,薛仁杲与常达对阵。常达在宣州(今陕西彬县北)击败了薛仁杲部将,并斩杀千余人。薛仁杲经过几次交战未能取胜,于是派部将仵士政率军诈降,成功引常达中计并俘虏常达,将其军队接管。
不久后,李世民再次率兵出征,经过与薛仁杲部队的对峙,采取的依旧是“不战而消耗敌军”的策略。李世民避免直接与薛仁杲的强大军队正面交锋,而是坚持等待敌人出现破绽。经过60多天的对峙,薛仁杲的军队因缺乏粮草、士气低落和内部纷争开始出现裂痕。薛仁杲的部分将领,包括牟君才、钟俱仇等,选择投降李世民。李世民认为此时正是决战的最佳时机。
李世民命令庞玉、梁实等大将布阵于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诱敌深入。薛仁杲派宗罗睺迎战,李世民则通过骑兵绕到宗罗睺的背后进行夹击,宗罗睺陷入腹背受敌,最终全军溃败。薛仁杲被迫逃回折墌。
李世民率领2000精骑昼夜行军,追击至折墌城下。此时,其他唐军也赶到,将折墌城包围。薛仁杲在被围困和压力下,最终决定投降,第二天率领所有官员出城投降,西秦政权正式灭亡。
这场唐平西秦之战不仅是李世民生平最为关键的一战,也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从这场战役中可以看到李世民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敌人未犯错误之前,李世民始终采取不与敌军正面接触的策略,而是通过消耗敌军的资源与士气来积累胜利的机会。高墌之战和浅水原之战中的战术运用,展示了他以智慧打击敌人的独到眼光。
唐平西秦之战的胜利,为李世民的统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李世民开始在战争中崭露头角,迈出了通向天下统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