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家的眼中,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常被批评为“九伐中原”,加重了蜀汉“民困兵疲”的局面,最终让蜀汉走向灭亡。许多人认为,姜维的北伐耗尽了蜀汉的资源,导致国家和百姓陷入困境。然而,如果我们全面审视蜀汉灭国的原因,姜维这一结论似乎并不公平。
首先,在三国的纷争中,魏、吴、蜀三国都需要养兵拓疆,不断参与战争。魏、吴两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超蜀汉。根据《三国志》以及《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魏国拥有兵力50万,孙吴23万,而蜀汉则只有10万兵员。魏国兵力最多,孙吴次之,蜀国最为薄弱。
在拓展领土与征战方面,魏与吴的战力和资源消耗更为庞大。长时间以来,吴与蜀保持着松散的盟约,而魏国还需要应付东西两线的作战压力,这使得魏吴两国的资源消耗更为严重。姜维的北伐虽持续了三十年,但按战斗的次数、规模与伤亡人数,魏吴的消耗明显大于蜀汉。以公元253至254年为例,魏吴两国爆发了淮南大战,东吴大将诸葛恪调动约20万兵力围攻曹魏合肥新城,魏方则派司马孚带领20万大军迎战,最终还调动了数万关中兵力进行救援。再如公元255至256年,魏国的文钦、毋丘俭带领五六万兵力渡淮起义,扬州一带动乱,江东孙綝趁机进攻。
魏吴两国的战事从未间断,战斗规模不小,且伤亡惨重。姜维北伐虽然有过惨烈的战斗,但魏吴两国的战场死伤更为严重。比如,魏蜀洮西之战,魏军的伤亡就高达数万;在魏吴合肥新城一战中,东吴大败,曹魏趁机“大虏其众,俘虏十万”。这些战斗对两国的资源和百姓负担更为沉重,魏吴两国的战场死亡人数远超蜀汉。
事实上,姜维在用兵时一直很关注百姓的困苦与将士的处境。作为蜀汉的大将,姜维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个人生活简朴,史书中提到他住所简陋,家中几乎没有任何积蓄。他不仅没有娶妾,也从未沉迷于享乐。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花费简朴,衣物、器具、车马等均不奢侈浪费。蜀汉名臣郤正曾高度赞扬他为“清素俭约”,可谓当时蜀人的楷模。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姜维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支持前线将士的供给。在继诸葛亮在汉中和渭南两地实施屯田后,姜维还在新占领的陇右地区大力推广屯田,尤其在汉寿、乐城、西安、石门、武城、临远等地,他都设立了大量的屯田,保证军粮的供应。这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有助于稳定蜀国政局,保障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姜维的屯田政策帮助稳定了新占领的地盘,并有效阻挡了曹军南下。
然而,姜维多次北伐,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蜀国百姓的负担,这与魏吴两国用兵对本国人民的压力如出一辙。但需要指出的是,蜀国人民的困苦,归根结底并非完全来自姜维的北伐,而更多的是黄皓、阎宁等人以及益州地方地主的贪婪剥削所致。
事实上,在蜀汉灭亡时,国库中的存粮仍有40万斛,金银各2000斤,锦绣绸缎各20万匹。从这一点看,蜀汉后期的财政状况并不如传言所说的那般困窘。因此,单纯归咎于姜维的北伐导致蜀汉家底耗尽,最终“兵疲民困”,无疑是片面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