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拥有庞大的私有土地,包括粮庄、银庄、瓜菜果园等,其中的数量令人惊讶。根据乾隆时期的《大清会典》记录,庄赋地达到了13272顷,赋粮总量为93440石。这些资源全都是属于皇室的私产,规模之庞大令人咋舌。更为复杂的是,这些土地原本属于民间,然而大部分的新增土地却是在康熙帝时期被赋予皇室使用的。
康熙帝在位时,大力扩展了皇庄的数量,粮庄的面积增加了好几倍,每年从中收取的粮食超过十六、七万石,此外,还包括大量的人参、珍珠、瓜果、蔬菜、油脂、牲畜等各种物资,完全满足了皇帝、后宫、妃嫔以及皇子孙们的日常需求。然而,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拥有数亿臣民的大清帝国的皇帝,这一行为的背后却带来了三大严重后果。
首先,最直接的后果是夺占了大量的民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现有的耕地已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关内的畿辅、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农民,土地贫瘠、土地不足的情况愈发严重。这些贫苦的百姓急需开垦荒地和租用土地来维持生计。康熙帝在巡幸口外时,亲眼见证了成千上万的贫民涌向东北和口外,开垦土地谋生。与此同时,新建的粮庄占地上百万亩,这些土地本可作为农民耕作的土地,解决几十万丁口的生计问题。可惜,这些土地被康熙帝设立的皇庄所占据,使得原本可以用于百姓生计的土地被皇室控制,导致了民众与政府的土地之争,最终小民遭殃。
其次,农奴制度的恶性扩展也是康熙帝增加皇庄的另一严重后果。辽东及关内的广大地区,原本实行的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与租佃制,在法律上,中小地主、农民和半自耕农都是自由民,不属于奴隶。但自从清朝的开国时期,特别是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实行了农奴制的剥削方式,庄丁成为家主的奴仆,世代为奴,承担繁重的劳役。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将这种落后的农奴制带入了关内,并强制在皇庄和王庄等地推广。这种制度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严重的剥削,使得许多人反抗、逃亡,破坏了辽东地区的经济秩序。康熙帝即位后,尽管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良,但仍旧大规模增设了皇庄。可以说,康熙帝的行动有效地延续了这种野蛮的剥削方式,严重阻碍了土地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并且加剧了农奴的困境。
最后,庄头的横行乡里,亦是康熙帝增加皇庄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起初,庄头作为包衣,依赖皇室供给,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和财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庄头凭借皇庄的背景与官府勾结,迅速横行乡里,进行敲诈勒索、盗取土地、拖欠皇粮、兼并民田等恶行,形成了社会不正之风。尤其是在畿辅地区,部分庄头暴行严重,甚至多次触怒了皇帝,但依旧未能得到有效惩治。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甚至让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总体来看,康熙帝增设大量皇庄虽然一度满足了皇室的需求,却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导致了资源不公平分配,农民失地,甚至使得几百年来逐渐消亡的农奴制得以复生。尽管康熙帝一度被视为“圣君”,但他这一政策也为他留下了不小的历史污点,无法掩盖其“圣君”形象下的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