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初,刚刚在马岛战争中获得胜利的撒切尔夫人,开始了她执政后的首次中国之行。9月22日的清晨,她从东京起飞,经过了一夜的飞行,次日清晨顺利抵达了北京。在9月24日这一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围绕香港问题进行了持续长达两个小时的深入会谈。会后,撒切尔夫人的面色显得异常凝重,然而当她走出人民大会堂北门,看到外面的记者时,她那紧绷的神情瞬间化为笑容,仿佛在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可就在她走下倒数第二个石阶时,意外发生了。由于高跟鞋与台阶的不和谐,她突然失去平衡,摔倒在石阶上,手袋也飞了出去,场面有些狼狈。在英国媒体的报道中,有人将这一摔倒归因于身体不适,也有人认为是因高跟鞋太高,但无论是哪种解释,都无法掩盖香港问题的重大性。根据撒切尔夫人在其著作《唐宁街的岁月》中所描述,她所希望的香港未来,英国其实是想保留一部分对香港的主权,然后逐渐将这部分权力让出,从而保持对香港的治理。然而当她坐在谈判桌前时,才意识到这不过是她个人的一厢情愿。
令她震惊的是,邓小平明确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回旋的余地。说实话,主权并不是可以讨论的事务。”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撒切尔夫人的提议,也不允许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进一步强调:“1997年中国会收回香港,这意味着不仅要收回新界,还包括香港岛和九龙。如果不收回,那么中国政府就成了晚清政府,领导人就是李鸿章。”第一次会谈是在1982年举行,距离香港1997年正式回归,还有整整15年的时间。
面对邓小平坚定的立场,撒切尔夫人不由得感到愤怒并说:“如果你们宣布收回香港,那必然会引发动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邓小平则没有退缩,坦率地回应道:“在做出这一决策之时,中国政府已经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后果。我们甚至考虑到了在这15年的过渡期内,如果香港发生严重动荡将如何应对。届时,中国政府可能会重新思考收回的时机和方式。”他的话中暗示,撒切尔夫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以英国在马岛战争中的胜利来威胁中国。虽然中国面临诸多困难,但打仗时却并不畏惧牺牲。
经过一番激烈的交锋,撒切尔夫人逐渐意识到,中国收回香港的决定,并不是在征求她的意见,而只是单方面的通知,意味着这个问题早已没有回旋余地。最终,经过22轮艰苦的谈判,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洗刷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屈辱的百年国耻。
结语:
转眼再过几天,就是香港回归25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四分之一世纪的历程中,我们经历了风雨,也携手并进。在祖国日渐强大的庆祝之际,我们更不应忘记,在当年那个艰难的时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是多么的不易。希望在欢庆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青岛的朋友们共同庆祝这一光辉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