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任何一位皇帝都不会像“土木堡之变”那样犯下致命错误,唯独明英宗朱祁镇例外。如果是朱瞻基没有去世,假如瓦剌再次南侵,估计瓦剌连入侵的机会都没有,早就被朱瞻基打得丢盔弃甲。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历史上少数几位有真正军事和政治能力的皇帝之一,堪称文武双全。他不仅在文治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在武功上更是无人能敌,长期随永乐帝朱棣北征,几乎从未缺席过刀光剑影的战场。他指挥作战的才能和排兵布阵的技巧炉火纯青;在文化方面,他书画技艺高超,堪与宋徽宗比肩。朱瞻基的全面能力,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楷模。
“土木堡之变”本质上是瓦剌部族与大明王朝之间的一次较量。自明仁宗朱高炽实施怀柔政策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如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与大明建立了长久的和平与经济合作关系。这一关系的维系主要是通过“朝贡”这种形式的经济交换。即便如此,大明与这些草原部族的和平并非一帆风顺。
然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宦官王振掌控朝政,三杨等老臣去世,使得文官集团的力量日渐式微,朝政变得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瓦剌等部族逐渐恢复了力量,并计划加大对大明的侵扰。然而,他们的目的并非侵占大明,而是期望通过增强“朝贡”要求,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可惜,他们遭遇了一个从未出过宫门,也从未经历过战场的皇帝和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太监,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悲剧。
如果当时的皇帝是朱瞻基,局面绝对会大不相同。朱瞻基的军事和政治智慧足以让瓦剌的侵扰根本无处可乘。毕竟,在朱瞻基的领导下,瓦剌和鞑靼都将面临来自大明的强大威胁。
朱瞻基的军事才能非常突出,他不仅曾随永乐帝北征多次,亲自参与战斗,还屡次亲自担任先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尤其是在应对北方游牧民族时,他可以说游刃有余。比如,在对付瓦剌和鞑靼的过程中,他能够巧妙地操控这些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己分裂,从而为大明的边防和经济利益谋取最大优势。
朱瞻基对瓦剌部的操控更是令人惊叹。他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分别对待瓦剌的大汗脱脱不花与太师脱欢(即也先的父亲),引发了这两个势力之间的猜忌与纷争。瓦剌的政治结构本就复杂,领袖和太师之间的关系充满张力,朱瞻基利用这一点,允许脱脱不花和脱欢分别向明朝朝贡,甚至对他们各自提供封赏,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两者之间的裂痕。
如果朱瞻基是当时的皇帝,当瓦剌的也先率军南侵大明时,局面无疑会大为不同。朱瞻基不光能利用外交手段离间瓦剌和鞑靼等部落,还能通过军事打击迅速挫败敌人。若瓦剌如期南侵,朱瞻基必定会借机联络鞑靼部甚至是脱脱不花,诱导他们一同攻击瓦剌,甚至瓜分瓦剌的草原,这样既能够分化瓦剌的力量,又能确保大明的战略优势。朱瞻基不仅是一位聪明的皇帝,还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他完全能够通过巧妙的手段化解瓦剌的威胁。
若这一切仍无法避免冲突,朱瞻基同样有足够的军事能力直接面对敌军。在过去的战斗中,他曾亲自带领三千铁骑出征,击败过兀良哈的上万骑兵,甚至亲手射杀敌军士兵。这种亲自指挥的威慑力,足以让敌军望而生畏。若面对瓦剌的几万骑兵,朱瞻基完全可以亲征,借助大明精锐部队迅速应对,并最终取得胜利。
因此,若是朱瞻基还在位,他不仅不会重蹈朱祁镇的覆辙,也不会在土木堡遭遇惨败。他完全有能力防止任何形式的外侵,保护大明的边疆稳定。相比之下,朱祁镇无疑与他的父亲朱瞻基存在巨大差距。大明的历史是在一代代经历过战火的皇帝手中繁荣,而朱祁镇的短命统治正是大明朝由盛转衰的起点。缺乏实战经验的他,过于自信于祖先的成就,却未曾考虑到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