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死后,敢言自己无敌的,恐怕非关羽莫属。蜀汉建立后,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并且刘备还赠与了他一把假节钺。假节钺象征着关羽能够随时指挥军队,且无需向成都的最高政权汇报。这一象征着极高的权力,让关羽在蜀汉政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当时刘备打算夺取益州,而益州原本是刘备亲戚刘璋的地盘。要想攻占这个地方,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刘备身边唯一的谋士是庞统,庞统提出了三条计策,分别为上策、中策和下策。为了自己的名声,刘备并没有立即做出选择,庞统见机会难得,无法眼睁睁看着这个天赐的良机白白溜走,于是他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刘备便以刘璋杀害自己军师为由,理直气壮地发动了对益州的进攻。攻占益州之后,荆州的部队必须迅速前往益州接管土地。
孔明得知这一消息时,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他感到惋惜,庞统这个出类拔萃的谋士竟然死在了益州的无名小卒手上,尽管庞统其实是自己走上了这条死路。另一方面,他也有些开心。庞统的死固然让刘备集团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力量,但这也间接帮助刘备集团稳固了益州的控制。庞统的死,用自己的生命为刘备集团换取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有时候,一个卓越的谋士,比一支千军万马还要关键。庞统显然就是这种让人叹为观止的存在。
刘备进入益州,协助刘璋对抗张鲁时,荆州四郡的防务由孔明掌管。当刘备顺利进入成都后,孔明等将领开始前往益州,不仅要接受新的土地,还要准备进攻汉中。虽然蜀地原本宁静祥和,但汉中的控制依然在张鲁手中,若要确保益州的稳定,必须要先攻下汉中。
刘备在信中指示关羽,派遣两万大军镇守荆州四郡。那时,这支兵力完全足够守卫荆州,且当时江东的大都督鲁肃是一个相当谨慎的人,他绝不会轻易出兵进攻荆州。因为刘备和孙权曾有约定,一旦夺取益州,荆州四郡将归还东吴。而与此同时,曹魏的大军则集结在汉中之外,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曹操心知自己年事已高,若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与刘备在汉中一决高下,也许是最后的机会。
孔明离开荆州时,特别对关羽说了这样一句话:“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远,值得深思。首先,最直白的解释是:如果曹操派兵偷袭荆州,必须联合孙权共同抵抗,千万不能轻易出城迎敌。关羽的确是按照这个思路行事的。
然而,关羽并非不听孔明的话。他心中焦虑的是,汉中之战中自己并未获得任何战功,担心马超、黄忠等人抢了自己的风头。毕竟,前将军是当时军中最高的职位,象征着最高的荣誉和地位。关羽深知,自己并没有像《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立下赫赫战功。举个例子,关羽斩杀颜良、诛杀文丑并未直接为刘备立下什么实质性的功劳。在《三国演义》中他温酒斩华雄的事例,也是为了扬名立万,并非为刘备立功。
因此,关羽眼见黄忠、马超在汉中、益州屡次立下战功,他自然心生嫉妒之情。关羽是个典型的战争狂,他的本质并不是没有听从孔明的忠告,而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证明自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就。直到刘备成为汉中王,并且将前将军之位授予关羽,他的内心仿佛被狠狠打了一巴掌。毕竟,关羽觉得自己并未通过自己的实际战功赢得这一职位,于是,他决定发动襄樊之战,向世人证明自己并非仅凭关系而得此荣誉。
关羽虽然没有为蜀汉建立过决定性的功绩,但凭借他的勇武与智慧,他的名声依然是响亮的,足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将”。然而,由于他过于自负和冲动,他低估了东吴的实力,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进攻襄樊时,关羽没有料到东吴会从背后发动偷袭,且长达六个月的围城战也未能攻下樊城。
曹仁的坚守固然令人叹服,关羽的围点打援的能力也不可小觑,这一战几乎让曹操因忧虑而考虑迁都。然而,襄樊之战的失败使关羽背上了“不听孔明话”的黑锅,成为了蜀汉历史上一段悲剧。
总结:
关羽的能力毋庸置疑,如果他能改正脾气,安安心心听从孔明的战略建议,荆州也许不会丢失,蜀汉集团在争霸天下的道路上,或许会走得更远。尽管我并非关羽的忠实粉丝,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并无偏袒孔明或替关羽辩解的意思。大家对于这个看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