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清朝被视为明朝的继承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方面都显示出清朝的先进,尤其是在火器这一当时已被视为未来战争主要武器的装备上。尽管清朝对火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重视,但在清朝的绝大多数时期,其军队中火力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明朝。
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际,便对火器展现出了极高的重视。到了成化年间,明军中的火器兵比例达到了全军的三分之一。进入嘉靖时期,火器兵的比例进一步上升,竟然达到全军的50%。在那个时代,军队中如此高的火器使用比例可谓骇人听闻,彰显了明朝在这一领域的深厚实力。正是得益于如此众多的火器的支持,明军在与鞑靼和瓦剌等敌对势力的交战中占据了很大优势。
在明军的火器装备中,有一种独特的利器值得关注,便是被誉为后来的迫击炮的原型的火炮——“虎蹲炮”。这一名称的由来,其实与炮的结构密切相关:为了能够更好地固定炮身,这门火炮的前方装有一个类似虎爪的支撑部件,使得其整体呈现出一只老虎匍匐于地的形态。
与传统火炮相比,“虎蹲炮”的体型小巧,合计重量仅为36斤,属于当时火炮中的轻量级,这一特点使其极易携带,适合行军作战。因此,明军对这一火炮给予了重视。历史上,戚继光组建新骑兵营时,每个营竟配备了60门虎蹲炮。这种火炮虽威力有限,但其具备曲射的能力,能够在战场上对一些隐蔽的敌人进行有效打击,明军正是基于这一特性大量装备,使得戚家军成为了世界上最早配备骑炮兵的部队之一。
后来,“虎蹲炮”经过持续改良,尽管威力并不算极为突出,但凭借其数量庞大、灵活易动,往往能在战斗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武备志》等明朝著名兵书中记载了虎蹲炮的详细信息:其重为36斤,每次可装7到8两火药,并能发射多达100枚铅弹。试想,在明军中批量装备熟练使用虎蹲炮的情况下,其所能展现的威力是极为可观的。
在实际作战中,虎蹲炮的使用也有其特定的战术。通常情况下,当敌军快速接近时,明军会首先以鸟铳、快枪等远程武器进行应对,此时虎蹲炮则位于后方,专责打击敌军的主力。这种近远结合的火力打击方式,其基本原理在如今依然适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时期的火器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战斗理念。然而,清朝对火器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导致许多技术与装备的断代,令人深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