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刘备的为人,他的仁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备的仁义从三国演义的开篇无不彰显,直至他在白帝城托孤的动人时刻,他的一生都在为仁义而战斗。他为了仁义称帝,为了大汉王朝的复兴而鼓起义旗。当然,关于刘备究竟是否真的是仁义之士,这一问题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如果刘备真的只是一心想要复兴汉室,那么为何在占有东吴打下的荆州后不选择归还?又为何在明知自己的儿子处于险境之时,自己却想着逃避?更有甚者,在赵子龙奋不顾身抱着刘备的儿子出现时,为了笼络住赵子龙的心,刘备甚至不惜将自己孩子摔在地上,这些行为令人不解。
那么刘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心中理想抱负坚定,无论是假仁假义,抑或是真心实意,总之刘备的存在推动了三国鼎立的形成。他的声誉远扬,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来投奔。可想而知,当刘备处于困境之时,正是水镜先生的点拨,使他遇到了徐庶那样的杰出人才,后来还特别推荐刘备去请诸葛亮,以助其实现自己的宏图伟志。这样的因缘际会便是初识刘备之路的开端,而由于水镜先生是一位隐士,因此对于他我们就不再多作介绍了。接下来我们要谈的三位人物,真的是一眼就能够看出刘备非凡才能的。
首先是曹操。在曹操与刘备初次见面之际,曹操已经耳闻刘备的“皇叔”名号,两位英雄相遇,自然是英雄惜英雄。曹操对刘备的抱负心思一清二楚,因此在酒宴上便向刘备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现在天下的英雄是谁?刘备当时回答是袁绍和孙权,但曹操却心知肚明,于是回应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这句对话分外气势磅礴。然而,当曹操打算进一步关注刘备时,刘备却选择溜之大吉,显然是对曹操有所顾虑。
其次是诸葛亮。在刘备兵败之际,他的心情极为低落,因为他痛失了徐庶那位重臣,并且极度希望能有贤才辅佐自己。刘备听闻诸葛亮的名声,便毅然决然地前去寻求对方的帮助,尽管这个过程颇为艰辛,最终演绎成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佳话。在刘备与诸葛亮见面后,诸葛亮将天下大势分析得透彻并清晰地表明刘备内心的渴望,但遗憾的是,当伟业未成之时,诸葛亮却不幸于五丈原去世。
最后是周瑜,东吴最杰出的都督。周瑜在见到刘备的瞬间便看出了他心怀的野心,因此一直备加小心,常常提醒孙权要对刘备心存警惕。没想到孙权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导致了既失去了周瑜的妻子,也损失了兵力,而且还将荆州让了出去。事实上,周瑜对于刘备的警觉是极为准确的,他意识到与刘备的合作无异于“养虎”,果然刘备借得荆州长达十余年,最后却还是被吕蒙反其道而夺回。尽管周瑜敏锐洞察了刘备的意图,但最终他自己仍未能逃脱被诸葛亮气死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