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中国古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这也使得《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一直深受青睐。然而,当刘备病逝的消息传来时,读者的心情仿佛沉入了深渊,情感充满了失落和惋惜。这种情感是小说中表达的倾向,但若从真实历史的角度看,成王败寇是铁的事实,历史不会容许人们为失败者感到惋惜。毕竟,皇位最终会归属于能力者。曹操一脉能够战胜刘备,证明了他们在军事和权谋上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那么,如果刘备最终统一天下,是否会像他的祖先刘邦一样,清除那些有能力的手下呢?
如果刘备真的得了天下,必定有两个人会被他除掉,一个是关羽,另一个是诸葛亮。那么,为什么是这两个人呢?又是什么让刘备不得不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呢?
一、关羽:忠诚与威胁并存
关羽与刘备结缘于黄巾起义时期。年仅28岁的刘备在涿郡摆摊卖凉席,而关羽当时是个逃犯,正在街头卖豆子。两人一开始并未有太多交情,但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关羽和张飞结为朋友,最终与刘备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初,三人关系亲密,甚至连床铺都共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兄弟情谊发生了变化。
关羽自视甚高,脾气也很倔强。吕蒙曾评价关羽“性颇自负,好凌人”,这点在关羽的一些行为中表露无遗。为了稳固孙刘联盟,孙权决定将自己的儿子嫁给关羽的女儿,但关羽却对此不屑一顾。他不仅斥责了使者,还用“虎女焉能嫁犬子”这种话得罪了孙权,导致了两国联盟的破裂。
尽管孙权的儿子并没有刘备儿子的显赫地位,但他至少比刘禅有雄心壮志,而关羽对孙权儿子的轻视,也会让刘备担心关羽对自己儿子的态度。刘备知道关羽的傲气,一旦自己死后,关羽可能不会心甘情愿地效忠于一个他看不起的人。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关羽因其过人的能力和威望势必会获得重用,甚至有可能掌握大权。刘禅能力平庸,在与关羽的对比下,刘备必定会感到关羽构成了威胁。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刘备一定会采取手段消除这种威胁。
二、诸葛亮:忠臣还是潜在的篡位者
诸葛亮对刘备来说,是一位忠诚的谋士,但他同样也可能是刘备心头的一大隐患。尽管刘备常说,若有诸葛亮相助,如鱼得水,但诸葛亮的过高威望最终可能会威胁到刘备的皇室地位。在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的忠诚与自己相辅相成,但一旦刘备去世,刘禅的无能加上诸葛亮的权力与影响力,极可能造成政权的动荡。
从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话中,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担忧。刘备在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表面上看,刘备似乎在表现出对诸葛亮的信任,然而实际上,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以退为进”。诸葛亮听后心领神会,立刻表忠心,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刘备对赵云的叮嘱却显得更为微妙。他对赵云说:“卿可想朕故交情,早晚看觑吾子,望勿负朕言!”如果刘备真心让诸葛亮接管,为什么不直接在托孤时对诸葛亮表达明确的信任呢?反而提醒赵云“早晚看觑吾子”,这实际上是暗示他要小心诸葛亮的可能“篡位”之举。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备深知诸葛亮的能力与威望,如果刘备不加控制,诸葛亮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威信和才能而逐渐影响到刘禅的权力。而诸葛亮深知刘备的心思,尽管有所察觉,却由于多年的友情与信任,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以忠诚服务于刘备,甚至在刘备死后,仍然尽心竭力辅佐刘禅。
三、刘备的仁义与现实
刘备一生以仁义著称,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帝王。然而,这种“仁义”有时也带有一定的刻意成分。小说中的刘备被描绘得近乎完美,但历史中的他,为了自己的江山,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残酷的选择。关羽和诸葛亮,这两位忠诚的手下,如果刘备得天下,他们注定无法逃脱被清除的命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备虽然有仁义之名,但在国家和权力面前,他同样不可能手软。就像刘邦当年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一样,刘备在得天下后,恐怕也会按照“成王败寇”的原则,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