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中的关云长震撼了整个华夏,可谁曾想,吕蒙突然间以一场“白衣渡江”的计策,将关羽的后路切断,令这位蜚声一时的英雄陷入困境。最终,关羽在麦城被擒,被迫宁死不降,英勇地选择了殉国,最终也未能逃脱一刀两断的命运。然而,就在关羽身亡后不久,吕蒙也离世了。关羽和吕蒙的死亡,成为了历史中众说纷纭的谜题,有人认为是关羽索命复仇,也有人猜测是孙权因为担心吕蒙过于功高震主,于是暗中下毒害死了这位得力干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吕蒙的死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若我们把目光投向孙权阵营的历史,就会发现,东吴的几位大都督几乎都英年早逝。除了周瑜和鲁肃,吕蒙也仅活了四十二岁,算得上是英年早逝。由于吕蒙的死与关羽被杀的时间相近,后人便推测是关羽显圣复仇,借此机会夺去了吕蒙的性命。《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情节,描述得可谓极为传奇:
那时,孙权与吕蒙正在庆祝战功,然而吕蒙突然发病,似乎被关羽附身,口中怒斥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 诸位将领见状纷纷震惊不已。未等大家反应过来,吕蒙再度被“附身”,并高声说道:“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 面对这种异状,孙权等人震惊不已,纷纷跪拜。随即,吕蒙倒地,七窍流血而死。
虽然这一段关羽显圣夺命的描写明显违背科学常识,实际上,它主要是罗贯中为美化刘备集团所加的戏剧性元素。《三国演义》始终贯穿着“重刘、贬曹、轻吴”的思想,而关羽复仇的情节无疑是为了衬托刘备阵营的伟大和英勇。而吕蒙之死的悲惨结局,则是对东吴阵营的某种丑化。
至于吕蒙是否真如某些说法所猜测的那样,是孙权暗中害死的呢?这也是后人提出的一种说法,认为孙权可能因担心吕蒙功高震主,于是下毒除掉了这位威胁。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吕蒙是继周瑜、鲁肃之后东吴的第三位名将。早在周瑜领兵时期,吕蒙便小有名气,并参与了赤壁之战。随着鲁肃去世,吕蒙继任了中水军都督,驻守陆口,与关羽隔水相望。与鲁肃不同,吕蒙虽然表面上表现得十分谦和,但他早已暗中计划如何夺取荆州,并铲除关羽。
据史书记载,鲁肃曾在陆口与吕蒙有过一次深谈。当时,鲁肃途经吕蒙驻地,两人对饮,闲聊起如何防备关羽。结果,吕蒙向鲁肃吐露心声,令鲁肃为之震惊,甚至开始重新评价吕蒙。吕蒙不仅考虑到如何防备关羽,还早有了夺取荆州并除掉关羽的长远计划。
吕蒙的诸多计策中之一便是“诈病”,通过这种方式让关羽放松警惕。然而,吕蒙的身体本就不太好,若非如此,关羽或许早就看破了吕蒙的虚假病态。关羽依靠自己的职权发动了襄樊之战,单凭一己之力与曹军激战,但因兵力不足、粮草短缺,最终陷入困境。而吕蒙则趁机率精兵突袭,抄了关羽的后路。结果,傅士仁和糜芳投降,关羽被迫败走麦城,并最终被俘杀害。
东吴得以夺取荆州、除去关羽,确实消除了一个大敌。然而,吕蒙身体原本就不佳,在经历了长期紧张的军事行动后,终于在完成这一重大战功后病倒了。此时,孙权表现出极大的关怀,命令江东名医四处寻找解救之法,甚至请道士祈福,试图延续吕蒙的生命。然而,尽管如此努力,吕蒙依然未能恢复健康,最终去世。
从整个事件来看,吕蒙的死其实是一个巧合,既不是关羽复仇所致,也不是孙权谋害功臣。吕蒙常年征战,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加上身体本就虚弱,在成功铲除关羽之后,精神和身体上的巨大放松导致了他健康的崩溃。可以说,吕蒙的死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