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是指清朝初期在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分封的三个异族、异姓藩王的统称。这一设立可视为清廷应对南部边疆的情况之一,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消除南明残余势力——包括占据东南宝岛的明郑集团,所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来看,不论三藩是否反叛,它们终究会被清除掉。
然而,历史的转折往往由偶然因素推动,康熙皇帝与三藩之间的矛盾正是在某些刺激下愈发激化,最终导致了三藩的提前暴露。事起于平南王尚可喜的老去与权力交接。
年老的尚可喜深感自己力不从心,便将权力交给了儿子尚之信。尚之信继位后行事愈发暴戾,令父亲十分忧虑。为防止事态失控,尚可喜于1673年向朝廷上书,要求撤藩归辽东养老,清廷对此表示同意。
然而,三藩之间休戚相关,尚可喜请求撤藩,吴三桂与耿继茂之子耿精忠自然也不可能坐视不管。于是,吴三桂与耿精忠也相继上书,要求撤藩,实际上是在试探康熙的态度。清廷内部的部分人士并不赞成立即撤藩,担心这样做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孝庄太皇太后提出了一种稳妥的方案——耗死吴三桂,认为只要吴三桂还在,三藩就不会崩溃。
这一做法未尝不可,因为吴三桂是三藩的核心人物,只要他一去,三藩的根基便会动摇。然而,康熙皇帝年轻气盛,他认为历史上凡是藩王权势过大,几乎没有不造反的例子。因此,康熙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不管撤藩与否,三藩都终究会反叛,早早解决,能避免后患。
康熙于是毫不犹豫地下令,准许吴三桂等人撤藩归辽东。吴三桂因撤藩未能如愿,气愤之下于1673年率先举兵反叛。很快,耿、尚两藩也加入其中,许多吴三桂的旧部纷纷响应,迅速引发了一场波及南方、四川、陕西等地的大规模战争。
由于清廷在南方的实力较弱,三藩得以迅速扩大战局。短时间内,战局几乎形成了与清廷对峙的局面。
然而,战争的成败并不仅仅看谁先打胜仗,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意志和资源消耗。清廷控制着整个天下的资源与财力,因此康熙并不畏惧消耗战。相反,吴三桂的地盘有限,实力也有限,因而无法在长时间的对抗中坚持下去。
由于既不能速战速决,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与清廷对抗,吴三桂逐渐陷入了被动局面。不久后,耿与尚两藩先后投降清廷,吴三桂只剩孤军奋战。与此同时,康熙为了削弱“绿营兵”对吴三桂的支持,开始提升绿营兵的待遇,使他们再次成为平定叛乱的主力。
此时的吴三桂,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壮志,他之所以依然顽抗,可能是为了与清廷划江而治,或者为保全自己在云南的地位。然而,吴三桂的犹豫不决,使他失去了宝贵的机会——错失了乘势直捣黄龙、与清廷决一死战的唯一时机,也给了清廷充足的时间去调整兵力部署,逐步打压叛乱。
因此,吴三桂的处境愈加艰难,最终被迫进入了困境。随着局势愈发不利,吴三桂不得不在1678年在衡阳称帝,企图借此稳定局面。然而,疾病很快夺去了吴三桂的生命。
吴三桂死后,剩余的势力因失去领袖而迅速瓦解。虽然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续顽抗了几年,但最终在1681年,昆明城被清军攻破,吴世璠自杀,标志着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综上所述,清廷的强大使得三藩的胜算微乎其微。历史的教训表明,藩王反叛,往往难以与朝廷的强大力量抗衡。两者力量的悬殊,使得即便是强大的藩王,最终也难逃失败命运。三藩之乱的结局无可避免,清廷最终借此机会扫除了南方边陲的隐患,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