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以纪传体形式编纂的通史,书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线讲述历史,详细记录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期间逾三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和八书等部分,涵盖了博大精深的历史信息。
在这些记载中,本纪、世家和列传分别记录了不同身份背景的重要人物。以汉初三杰为例,萧何与张良被记入世家,而韩信则被归为列传。这三位都是汉朝开国的功臣,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史书中的地位却迥然不同,这究竟是为何?
《史记》由太史公司马迁所作,他对韩信的记载选择放在列传而非世家,显然在证明一种立场和观点。作为一部以人物为核心的传记,书中通过本纪、世家与列传对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强调了本纪主要记录帝王及近似帝王权力或卓越领导能力的人物,如吕雉与项羽;世家则着重记载了世袭王侯及其后代的重要事迹;而列传则涵盖了除了帝王和诸侯以外的其他各类杰出代表,甚至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
我们再来仔细分析这三位杰出人物的功绩各有哪些不同之处。萧何在辅佐汉惠帝时,建立了汉朝的法令,负责收集先秦古籍,以利于史料的保存,并积极推荐贤才,器重韩信,还安定了关中,使国家得以安定繁荣。而张良出身于显赫的家庭,足智多谋,刘邦曾称赞他在战略布局上身处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楚汉之争中,无论局势多么险恶,张良总能帮助刘邦化险为夷。在其晚年,他功成名就选择退隐,周游四方,不恋名利。韩信则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干,创造了多项辉煌战绩:击败魏国、战胜赵国、东征齐国、南灭楚国,威震四方。
接着,我们分析一下他们的爵位情况。萧何被封为相国,张良则荣封为留侯,而韩信则被任为齐王。这三人无论是从功绩还是爵位来看,在汉朝都可以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显贵。然而,韩信的声名与萧何、张良相比显得有些逊色,且其落魄之境非常凄惨。尽管萧何和张良无论多大官位,始终是文官,因而不会对刘邦造成威胁,而韩信却是武将,封为齐王,军功卓著,一旦发动叛乱,刘邦难以应对。为保护自己的江山,刘邦与他的妻子吕雉不得不对功臣们施以大屠杀之策,最终韩信因被指控谋反而遭到处死。尽管韩信的叛变罪证并不充分,且有待考究,汉初著名的武将,尤其是非嫡系出身的,几乎无一幸免,皆被算上谋反罪,最终在吕雉的手中落入绝境。
韩信虽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落得如此生死离别的下场,甚至还留下了“不忠不孝”的恶名。而能让太史公将他记入列传,实在不易。司马迁作为汉朝的人物,深知若是将韩信的地位抬得过高,很可能引发皇帝及宗室的不满,从而给自己带来灾难。与此相对,萧何与张良的爵位都能传承给后代,而韩信的悲剧结局使得其子孙未能承受其庇护,正如前文提到的,记入世家的人物子孙可世袭爵位,所以,韩信只能屈就于被记入列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