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6纵的指挥官洪学智被调离作战单位,前往上干大队担任新任大队长,接替陈伯钧的职务。这一变动引起了不少人的猜疑——上级为何选择让一位纵队司令负责教育工作呢?
回顾1947年春季,洪学智在三下江南战役中从黑龙江军区司令员调任6纵司令,并参与了德惠攻坚战、三战四平攻坚战,以及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等关键战斗。东北部队在1947年发起了多场战役,成功消灭了大量敌军,然而这也伴随着自身的伤亡,幸好也大量补充了新兵,维持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段时期正好是新式整军运动的关键时刻。上级在冬季结束后进行了军事及政治上的整顿,借此机会将一批师团级干部集中起来,进行军事和政治学识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养。
洪学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仅在战争时期表现出色,,还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抗大学校毕业,随后留校工作。此外,他在华中地区也参与了教育工作,至今已有将近五年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北方调来的干部众多,真正具有实战背景的也就只有陈伯钧、洪学智以及何长工等少数人。
上级安排洪学智担任上干大队的大队长,是因为他长期战斗在一线,亲历了剿匪作战以及与敌人正规军作战的磨炼,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他的转岗也是基于这种综合考量。
原定为期三个月的岗位轮换,到了时间却被总部延长,因为军委决定发起长春战役,并希望东总能向锦州进军。洪学智并未急于返回部队,而是选择留在司令部协助各项工作,这段时间内,6纵则由黄永胜指挥。
在辽沈战役发起之时,他正身处总部,并不在作战部队中。待辽沈战役结束后,他才重新回到6纵工作。如果不是段苏权在锦州攻坚战中的出色表现,洪学智或许难以再次回归部队,因为他早已被调离6纵,且已有接替者承担了相关工作。
在平津战役期间,洪学智重新回到6纵,部队派遣第17师作为总预备队参与战斗。当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南下,挺进江西,他又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并兼任参谋长。
他的职务变动总是出乎意料,回溯过去也同样如此。抗战结束后,部队向东北挺进,黄克诚希望加强第三师的管理,因此提拔洪学智与刘震担任副师长。抵达东北后,他被调任辽西军区的副司令,在四平保卫战后不久,又被突然调往黑龙江军区,担任司令员专责剿匪。
经过几个月的剿匪行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洪学智又被急调前线,接任6纵司令。他仿佛是一块革命的砖,真正的需要就将被搬到哪里,解放后他的身份变化依然频繁,原本在广东军区担任副司令,又被邓华显著调往13兵团担任副司令,随后又转为志愿军副司令。
当志愿军在后方急需人才时,他再次被调去兼任后方勤务司令。回国后,本来打算到军事学院深造,才刚学一个学期,便被突然调至总后勤部担任副部长兼副政委。至1959年后,他又被紧急调离军队,转而在地方工作长达17年。
1977年,在庆祝大会成功举行后,他正在街上参与游行,突然接到命令,要他乘飞机返回北京复职,重返军队。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国防办主任、总后勤部长、军委副秘书长等重要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