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李严之所以被流放,并非毫无缘由,实际上他自身的行为促成了这一结果。李严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当刘备进攻益州时,李严驻守绵竹一带抵御刘备的军队。然而,李严逐渐认为刘璋软弱无能,无法成大事,于是决定投降刘备。凭借他出众的才干,李严迅速获得了刘备的信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在刘备攻占汉中时,李严凭借仅五千兵力便成功击溃了盗贼马秦和高胜的数万大军,声名鹊起,刘备遂任命他为辅汉将军。
李严,虽才多,但为人却缺乏德行。刘备把他视作托孤重臣,不仅仅是因为他政治上的才干,还因为某些其他深层的考虑。李严不仅仅因能力出众才被托孤,这背后显然有更复杂的原因。
在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的将领吕蒙奇袭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马忠捕获并被害。这个噩耗让昭烈帝悲痛欲绝。尽管诸葛亮劝阻,刘备仍决定举国之力伐吴。为了确保战力,刘备命令张飞从阆中出兵,但张飞因酒后鞭挞士卒,激起部下怨恨,最终被杀害。张飞之死更加坚定了刘备讨伐东吴的决心。
然而,诸葛亮提出应与东吴修和的建议显然与刘备的想法相悖,导致了两人之间的裂痕。刘备最终亲自率军征吴,却在夷陵之战中遭遇了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的火攻,蜀军惨败,刘备因此生病,临终时急召李严与诸葛亮进宫商讨托孤事宜。
刘备之所以选李严为托孤之臣,除了看重其治政才能,还担心诸葛亮集权过重,造成历史上霍光专权的局面。章武三年(223年),在临终时,刘备将儿子刘禅托付给李严和诸葛亮,并任命李严为尚书令、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此时,李严还被封为都乡侯,光禄勋。
尽管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但刘禅对诸葛亮几乎是“父亲般”的依赖,蜀汉政权的实权依然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刘备虽意在分权,但李严并没有削弱诸葛亮的权势。随着李严权力的不断上升,他的性格缺陷渐渐暴露,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明显。
李严虽然才智出众,却心术不正,远不如诸葛亮那样德才兼备。建兴四年(226年),当诸葛亮准备北伐时,他本计划让李严负责守卫汉中。然而,李严却以各种理由推辞,甚至提出要求划分五个郡,将巴州交给自己担任刺史,诸葛亮拒绝了这一请求。李严还暗中怂恿诸葛亮受九锡,称王地位,从而激化了两人的矛盾。李严的野心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暴露了他心术不正的一面。
李严的家乡人、尚书令陈震早有预感,曾私下告诫诸葛亮,李严不可信。然而,诸葛亮始终选择了容忍与信任他,希望李严能共事以大局为重。但到了建兴九年(231年)第二次北伐时,李严的行为彻底揭开了他的丑陋面目。当李严之子李平负责粮草供应时,遇到阴雨天气,粮草无法及时到位,李严竟然向诸葛亮提出退军的请求。诸葛亮同意后,李严却反过来表示粮草充足,进而推诿责任,暗示诸葛亮延误了战机。
李严不仅未能对自己失败的责任进行有效解释,还倒打一耙,将失误归咎于诸葛亮。最终,诸葛亮将李严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并通过上奏揭露了李严的罪行和不端行为,最终导致李严被废为民,流放梓潼。
李严虽然曾与诸葛亮并肩辅佐刘禅,但与诸葛亮那种忠诚与贤能的形象截然不同,始终未获得后世的认可。诸葛亮曾直言批评他,指出李严在处理政务时的失误和为人处事的不正直,导致其最终失去了政治生涯。陈寿也毫不留情地指出李严自矜高傲,不可信。李严的同乡陈震更是对其心怀戒心,认为他心术不正,不适合与之为伍。历史给予李严的评价极为严厉,甚至认为他并非一个有用的辅佐者,而是一个自私且无能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