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上,在乱世之时,巴蜀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常常能成为割据一方的乐土。即便是当时的中央王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巴蜀往往也成为了逃亡天子的通道。譬如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便选择前往巴蜀地区,逃避安禄山的追杀。然而,在秦朝末期,当时的秦王朝面临刘邦和项羽大军的追击时,却未曾考虑迁往巴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秦王朝放弃了这一可能性呢?
1、大秦帝国的“破产”
秦王子婴所继承的秦国,犹如一家破产的企业,已经耗尽了所有的资本。不可否认,秦王子婴只是这个帝国末日的“背锅侠”。实际上,秦二世时期,秦朝的根基已经动摇,许多原本支撑帝国的资源和力量,早在他上台之前便已消耗殆尽。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资金链断裂几乎预示着破产的到来;同样,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当军事力量和财政资源陷入崩溃,意味着这个政权的垮台已经指日可待。
秦二世执政后期,秦军的精锐部队要么被消灭,要么背叛投降反秦联军,甚至一些地方军队选择独立割据,例如岭南的秦军。当秦王子婴继位时,秦朝的军事力量几乎已经崩溃,帝国的统治基础如同草台班子一样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子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皇帝”的尊号,改称“王”。这正是一个帝国走向终结的象征。
回想战国时期,秦国屡次面临关东六国联军的讨伐,但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函谷关的天险,秦国能够成功守住大本营,击退敌军。而到了秦王子婴执政时,虽然函谷关的天险依然存在,但失去了强大秦军的支撑,这一防线已无力再抵挡反秦势力的进攻。不得已,秦王子婴选择了投降刘邦,放弃了这一逃生通道。
2、巴蜀的“不实际性”
事实上,在秦王子婴即位之前,反秦联军的部分力量已经抵达了汉中地区,切断了关中和巴蜀之间的联系。这意味着,即便秦王子婴希望逃往巴蜀,这一想法也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使这条通道依然存在,逃往巴蜀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大秦帝国的资源已经消耗殆尽,秦王子婴即便逃到巴蜀,也难以实现翻盘。
更为重要的是,巴蜀并不是秦朝的传统根基,巴蜀的居民对秦朝的统治并无深厚的感情。如果秦王子婴去了巴蜀,他所面临的可能是地方势力的敌视,而非支持。对比之下,投降刘邦或许对他来说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选择。
另外,秦廷经过秦二世时期的折腾,朝中文武百官对秦朝的未来早已失去了信心,甚至连大将章邯都选择了投降项羽。即便秦王子婴试图将都城迁到巴蜀,继续与反秦势力周旋,恐怕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此时的秦朝,已经宛如一家公司走向破产,董事长如何努力也难以挽回员工的信心。在这种人心涣散的局面下,秦王子婴即便身处巴蜀,也很难重整旗鼓。
3、巴蜀无法成为避难所
即便秦王子婴带领残余的官员和部分秦军成功逃往巴蜀,依旧无法抵挡反秦势力的追击。因为对于反秦联军来说,只有彻底铲除最后一任秦的君主,才能标志着胜利的到来。而当时的秦朝,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统治结构,都已经无法为秦王子婴提供足够的庇护。
综合来看,秦王子婴选择不逃往巴蜀并非偶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巴蜀并不能成为秦朝复兴的基石,而反秦势力的压迫也使得巴蜀成为了一个无法依赖的地方。最终,秦王子婴只得选择投降刘邦,放弃了所有的抵抗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