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两个“世界首富”发家记!两家都来自福建,都迁居广州,都是卖茶的,都从行商底层做起,都曾是“世界首富”。其中一个曾经在广州街头卖甘蔗,遇到了一个老乡贵人,从此家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事接着讲下去。前文提到过“买办”的概念以及“买办的故乡”,今天我们要谈谈广州曾经诞生的两个“世界首富”。
为了节省字数,方便起标题,接下来的文章通常会在开头注明系列文章的编号,而不一定出现在标题里。
这是《汉奸杂谈》第三篇。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清朝,来到广州的十三行。
伍秉鉴,原名伍敦元,字成之,号平湖,1769年出生在广东广州。伍秉鉴与当时的欧洲大人物拿破仑和威灵顿是同龄人。
伍家源自福建,早在武夷山便以种茶为生。
根据《伍氏入粤族谱》的记载,伍家先祖伍朝凤(1612~1692)字灿廷,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安海乡迁移至广州,开始了小本生意。
到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这一代,家族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伍国莹是伍朝凤的曾孙,生于雍正九年。年轻时,伍国莹便显露出经商天赋。他一边在茶行打工,一边做一些小买卖,沿街叫卖甘蔗,偶尔也到南海学宫听讲。
据说,伍国莹的甘蔗生意吸引了福建老乡潘振承的注意,潘振承在得知伍国莹的乡音后,便建议他到自家商铺工作。有的说法则认为,伍国莹是通过父亲托人介绍,来到同是福建老乡的潘家同文行谋得了一份工作。
伍国莹精通财务、数学和外语,先是在潘家的杂货店做伙计,后来升任了账房先生。
有一位作家曾生动描写了伍国莹人生的这一重要转折点:
一天,潘振承召见伍国莹。伍国莹进到前厅,看到潘振承正专心品茶,嘴角挂着茶叶泡沫,恭敬地问道:“老爷,您找我?”
潘振承端坐在雕花的花梨木椅上,慢慢品着茶,一边观察着伍国莹。“识字吗?”他问。
“识几个。”伍国莹回答。
潘振承用闽南话跟伍国莹聊了几句,表示自己也是福建人,伍国莹心里立刻踏实了。
潘振承指了指墙上的条幅,“那上的字识不识?”
伍国莹看了几遍,便答:“识。”
潘振承说:“那你念给我听。”
伍国莹一字一字地念道:“商人四德——智、仁、勇、信。”又接着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潘振承说,“我们做生意的人,得向做这些话的人学习,就像读书人要拜孔子一样。”
从潘振承那里,伍国莹了解到商界祖师白圭的故事。潘振承让他去接管账房,那个时候,账房先生已经年老,缺乏接班人。
这就是伍国莹命运的转折点。
1782年,伍国莹在做了30多年账房先生后,觉得资本充足,业务熟练,于是决定自己开洋行。刚开始,他做盐商,结果第一年亏损严重。
于是,他不得不再次向老乡潘振承求助。潘振承不仅宽容了伍国莹的离职,还资助了他2万两银子。凭此,伍国莹和弟弟伍国钊共同收购了破产的元顺行,建立了源顺和怡和两个洋行。
据《2013年《中国民商》》透露,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于对伍国莹在同文行表现出的优异管理能力深信不疑,决定给予怡和行一个大单,购买3600箱武夷茶。自此,怡和行的业务顺利发展起来。
三年后,怡和行已经跃升为十三行的第六大商行,手中还持有英国东印度公司价值7万两白银的债权。
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顺风顺水。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全球外贸遭遇了严峻考验。怡和洋行连续亏损,创办仅5年,便因债务问题面临破产。
实际上,由于无法偿还高利贷,伍国莹在1787年曾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会计诱骗到夷馆囚禁,持续数日。
再加上潘振承于1788年去世,伍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伍国莹只能采取“走为上计”,于1788年带着家人偷偷回到福建,成为清朝的通缉犯。此时,伍秉鉴刚刚结婚。
当清兵闯入安海乡搜查伍国莹家时,却发现他早已不见踪影。
据考证,伍国莹很可能借助天地会的力量,逃往了安南(今越南)。
1793年,伍国莹的二子伍秉均成功脱离困境,凭借新商号“沛官”重建了怡和行,重新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展开了贸易。
1800年,伍国莹去世。伍秉均卷入了一起走私案件,遭受朝廷罚款,并在次年因不堪压力去世。
伍国莹去世后,31岁的伍秉鉴接管了家族的商业帝国。他重新启用“浩官”的商号,开始了自己崭新的创业之路。
1813年,经过10多年的打拼,伍秉鉴成功担任了总商的位置。接下来,伍秉鉴用30年的时间,将自己的财富推向了顶峰,成为了当时的“世界首富”。
据伍家后人估计,家族的财富总额高达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人民币。
这里暂时先介绍到伍家,后续的文章会详细分析伍秉鉴的一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潘振承的传奇经历。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潘家。
潘振承(1714~1788年),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外国人习惯称他为潘启官(闽南语发音:Puankhequa)。
潘振承的父亲潘乡是名普通农民,家庭经济拮据。潘振承是五兄弟中的长子。
潘振承出生在今天福建省漳州市角美镇的潘厝社,祖籍为福建漳州龙溪乡,后来迁居广州河南龙溪乡(今海珠区南华西街),成为潘氏家族的始祖。
潘振承不仅在广州修建了三座桥——漱珠、环珠、跃龙桥,还改善了当地的交通。
潘振承的商业生涯始于菲律宾(吕宋)。他自小勤劳好学,为了分担家里的重担,在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海禁后,他放弃学业,到海边做船工。
潘振承曾多次往返菲律宾,通过木船将国内的瓷器和茶叶等商品销往当地,从中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他与英国人、葡萄牙人经常往来,外语能力也得以提升。
乾隆三年(1738年),潘振承定居广州,曾在福建籍陈姓商人的“达丰行”做事。他因工作勤奋、聪明能干,得到了老板的信任。
商行老板赚足了钱后回乡养老,潘振承接管了商行,并将其更名为“同文行”。在同文行,潘振承继续做起了行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实施“一口通商”政策,规定“茶叶、生丝、土布、绸缎”等只能由行商经办。这让像潘振承这样的商人,拥有了跨国垄断贸易的特权。
据《十三行考》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潘振承等九家行商联合申请设立公行,专门处理欧西货税。”
潘振承因此被选为广州十三行的商总,连任多年,成为商界的领袖人物。
在法国《杂志》上,潘振承被评为十八世纪的“世界首富”。根据该杂志的描述,潘振承家族的财富甚至超过了西欧某些国王,年消费额达到300万法郎。
同样,根据1860年《广东通讯》的转载,潘家资产高达2000万两白银。
潘振承几乎垄断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的生丝贸易。多次成功与英国公司达成大宗交易,成为当时商业巨头。
潘振承也是我国第一个使用汇票进行贸易结算的商人。
他不畏风险,敢于冒险,甚至在严禁白银出口的背景下,暗中投资设立海外贸易公司,拥有多艘西洋商船。
他的商界手段堪称圆融精明,有人总结其四招:捐输、进贡、官商、公关。
潘振承于1788年去世。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一生的商业成就及卓越的手段,仍被后人传颂。
潘振承一生有十位妻妾,育有七子。去世后,第四子潘有度接管了同文行,并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帝国。
潘家后人对于鸦片的态度与伍家截然不同。潘振承早在1781年便表态不愿参与鸦片贸易。而伍秉鉴则在后来的历史中,因涉及鸦片走私而受到争议。
1788年,潘振承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