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不少人的心中一直被视为枭雄和奸雄的代表,作为曹魏的奠基人,他无疑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但这种观点并非得到普遍认可。相反,很多人认为他不过是篡夺汉朝权力的叛贼,是那个伟大朝代的耻辱。试想,如果历史上没有曹操的存在,是否汉朝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呢?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在宋朝时期才开始流传的,从那时起,曹操似乎被贴上了反派的标签,成为了一个小人形象的代名词。
曹操不仅是个天赋异禀的枭雄,他的早期经历中也不乏一些争议。例如,他的军费一部分是通过他手下的摸金校尉从古墓中掘取而来的。成功的征途往往并非一帆风顺,我想很多人的初次创业经历也许并不完全光鲜亮丽。获得第一桶金后,曹操的创业之路开始浮现曙光,他大胆提拔了张辽、徐晃等将领,打破了东汉末年豪门家庭出将入相的传统制度,展现出英明的用人之道。
此外,曹操在北方实施了屯田制,使得魏国的粮食生产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也成为了蜀国无法对抗魏国的重要因素,因为蜀国的地形复杂且险峻,在北伐的时候往往面临着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与之相比,魏国地处中原,粮食供应充足,无论蜀国如何发动攻击,只要魏国保持耐心拖延时间,蜀国最终必定会因粮草告急而不得不撤退。
故而,在《三国志》中,曹操一直被呈现为正面形象。即使到了唐朝,他也依旧被视为盖世英雄,李世民甚至将他比作汉朝的霍光,这一评价颇具公正性。然而,到了唐朝之后,主流舆论的风向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在宋朝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曹操的形象开始急剧下滑,许多人转而成为了他的反对者和黑粉。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描绘过一幕:当老百姓听书人讲述三国故事时,提到曹操战败的情节时,竟然会高兴得唱起了歌来。
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南宋则屈居南方。在金国的威胁之下,南宋朝廷开始回忆三国时期的局势,借鉴当时北强南弱的格局,进而对北方的枭雄曹操进行抹黑,不顾他作为汉人的事实,故意将其描述成篡权夺国的胡虏。受到宋代文化影响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则将曹操刻画成“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的奸雄,这一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曹操的名字最终被永远固定于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人们对曹操的评价究竟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