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帝位的现象极为罕见。自从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以来,针对王朝的延续问题,他参考了汉朝的一些制度,同时借鉴了隋朝“废长立幼”的教训,因此选择了“嫡长子继承制”来确保大唐的延续。所谓的“嫡长子”,特指皇后所生的长子。在这样的制度下,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太子,理所应当地承继父亲的皇位。
尽管大唐王朝共有二十多位皇帝,但成功继承帝位的嫡长子仅有两位,分别是唐顺宗李诵与唐昭宗李晔。这种“无嫡长子继承”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玄武门之变”以及武则天登基称帝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李渊本定的继承人是太子李建成,但他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因其显赫的功劳,不甘心仅做一个富贵的王爷。因此,在公元626年,他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玄武门之变”,巧妙地铲除了太子一党,顺利篡夺皇位。这一行为为后来的子孙树立了坏榜样,令人不得不关注皇位似乎可以通过暴力夺取成功,这种“宫廷斗争”的悲剧自此之后一直延续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在李隆基之前,大唐之所以鲜少出现嫡长子继位的情况,除了武则天对权力的贪婪执念,更因为长子往往缺乏出众的弟弟。尽管“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力巨大,但与女皇武则天改朝换代的巨大变局相比,其冲击要小得多。唐朝历史上涌现出武则天、韦后和太平公主这样野心勃勃的女性,她们的存在使得后期的皇帝们在选立皇后这一方面十分谨慎,几乎不再册立皇后。没有皇后,自然也就没有名义上的“嫡长子”了。
后来登基的皇帝中,很多是“庶长子”或“庶次子”,等各种选择尽管不同,但继承人依然属于李家的血脉。这些历任皇帝在位期间,多数都表现出色,做到许多有益的事情。因此可见,对于唐朝而言,“嫡长子继承制”并不适用。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