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来到秦国时,历时三个月的考察,他踏遍了秦国的每个角落,连与楚国接壤的武关、峣关等地也进行了细致的勘察。然而,作者偏偏在《大秦帝国》中集中笔墨描写他在陈仓口的见闻,其他地方的描写则寥寥无几。这一细节在初读时让人仅仅感受到秦地百姓生活的艰辛,而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直到再度回顾这段文字时,才恍然明白,作者之所以着重陈仓口的描写,是因为只有理解这里的悲惨景象,才能真正感受到秦国民众的困苦,并理解卫鞅变法的伟大意义以及百姓的欣喜与支持。
陈仓口是秦国老百姓最早的根基之一,从地理位置到居民的生活状态,按理说这里应该是富庶安逸的地方,但现实却远非如此。卫鞅访问时正值夏季,按理说这里应是山青水绿,但他眼中所见的却是满目苍白的山石,大片的荒凉黄土,偶尔有几声牛叫在山谷回荡,显得格外寂寥。站在这片土地上,卫鞅感受到一种无比的荒凉,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寂寞。这种感受让他不禁心生疑问,若这片作为秦国早期根基的地方都如此贫瘠,那么秦国其他更为偏远的地方该是如何的荒凉与贫困?
陈仓口的荒凉并非仅仅体现在山水草木上,连村民的生活也是一片萧条。卫鞅以游学士子的身份来到这里,受到了里正一家热情的接待。然而,这种热情很快变得让他感到不安。当卫鞅刚喝下里正女儿阿河丫端来的凉茶,里正便毫不掩饰地说道:“今晚黑儿就由她陪你。”果然,夜幕降临,阿河丫便主动前来侍奉卫鞅,这让卫鞅心头一惊,汗水直冒。阿河丫才十三岁,年纪尚小,依然是个依赖父母撒娇的年龄,按理说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应懂得这些,但在父亲的安排下,她却要向一个陌生的游学士子献身,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抓住他,成为他的女人。这一情节让人不禁感到不可思议,竟然如此草率而随意,这样的事情不仅在当时甚至看起来也太过荒唐,难以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境贫寒的村庄变得如此混乱?
陈仓口的荒凉,表面上似乎是生活贫困,实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这个村庄的青壮年几乎全都投身战争,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陈河丫的父亲里正虽然是村里的小官,但也只能管一些小事,按理说,里正的女儿到了适婚年纪,本应有着更多的选择,甚至可以挑选一个合适的丈夫,但现实却是她连一个潜在的婚配对象都没有。她的父亲虽然是村中的权力人物,但在这个贫困的环境中,也无法为女儿提供任何有利的婚配机会。更严重的是,战争让村子里男人消失殆尽,留下来的孩子无法承担起农业劳作,村里的女人也无法嫁人,意味着人口的不断流失与衰退。更广泛地看,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陈仓口,而是整个秦国面临的困境。战争的不断爆发、男人的不断死伤导致了秦国人口的急剧减少,村庄陷入了深深的贫困与困境。
而陈仓口的贫困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整个秦国都处于战火的阴影之下。每一次战斗,都会带来生命的代价,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弱势。要想让国家富强,就必须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能够从事农业、商业以及工艺劳动,生产足够的粮食和商品,以养活更多的人民,供给军队。而陈仓口的贫困状况无疑为整个秦国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秦国不仅可能被邻国所灭,甚至可能自我崩溃。卫鞅在此时施行变法,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为了确保秦国能够重生,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进行深刻的社会改革。
陈仓口的村民们不仅吃着粗劣的野菜,穿着破旧的衣服,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卫鞅在里正家中受到了最好的招待,但他们所能提供的“美味”仅仅是野菜疙瘩,这种食物对于城市人来说偶尔吃一次或许能接受,但作为主食,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与美味。卫鞅感受到这种艰难的生存现状,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秦国面临的危机。村民们还向卫鞅敬献了一坛苦酒,苦酒极为难喝,酸涩苦涩的味道让人忍不住皱眉,但里正却告诉卫鞅,这酒是他们的“珍品”,并且已经有八年没有酿制了,说明这坛酒已经是多年积累的最后一滴了。这使卫鞅意识到,这个小村庄的贫困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陈仓口这个曾经的秦国根据地,如今面临的是人口稀缺、资源匮乏的困境。老弱病残的居民们没有足够的衣物保暖,日复一日地食用山中的野菜草根来填饱肚子,生活质量几乎为零。战乱、贫困与人口流失让整个村庄陷入了深深的困境。这样一片萧条之地,似乎已经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只有通过变法,才能改变秦国的命运。卫鞅施行改革,不仅让百姓们吃饱了饭,还开始拥有富余的粮食,逐渐改变了秦国的贫弱状况,帮助国家崛起,成为战国时代的强国。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卫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在经历了这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后,百姓们终于看到希望,并对卫鞅的改革充满了感激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