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十大将领中,哪位将领的存在感显得相对较低呢?或许不少人会提到徐海东。自1940年离开战斗一线之后,他便在二线休养了整整三十年。关于他的情况,其实可以另作探讨。如果他的身体状况允许,他无疑不会担任如此低的职务。与他相比,粟裕、黄克诚、罗瑞卿等人都曾担任总参谋长的职位,而陈赓若是没有身体上的困扰,继任粟裕职务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谭政曾担任总政治部主任,而萧劲光、许光达则是各军兵种的司令员。张云逸在广西的党政军一把手的位置后,由于健康原因不得不退居二线,留下的只有王树声这位大将。
王树声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战绩,或许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光。自从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他甘愿做隐形的支持者,持续配合主力军队进行作战,因此在那个时期很少听说他主导过那些重要战役。提到他比较著名的战斗,或许就是在中原突围时他带领纵队成功突破敌军包围,随后他又一路西进,抵达了鄂西北地区。然而,由于环境极为恶劣,最终未能巩固阵地而被迫撤出,转战到鄂豫地区支援刘邓的工作。
到了1949年,王树声被任命为湖北军区的第二副司令员,而李先念担任司令员,王宏坤则是第一副司令员。从职务的层面来看,李先念与王宏坤在职责上都不如王树声在四方面军时的军职高,因此在此时的权力结构中,他们位于他之前。但不久后,李先念被调去中央工作,王宏坤也转任海军,使得王树声最终成为湖北军区的司令员。
1954年,王树声被调任总军械部部长,这个单位是八大总部之一,能够担任这一职位无疑算得上是名正言顺。在八总部中,罗荣桓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总干部部长,叶剑英担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和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粟裕担任总参谋长,黄克诚则是总后勤部部长。而八总部的领军人物中不乏元帅与大将。
然而在1957年,随着军队精简与改革,总干部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军械部、总财务部和训练总监部纷纷相继被撤并。总军械部被划归到总参谋部之下,改称为总参谋部军械部。自1959年3月1日起,总参谋部军械部又归入总后勤部的建制,改称为总后勤部军械部。这两个部门对王树声而言都并不合适,毕竟作为一位大将,至少在军事职务上应当是与其地位相符的。没过多久,他被安排到新成立的军事科学院出任第二副院长。
从级别上来看,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职务虽然类似大军区的副职,但这个机构的配置却非常高端。院长兼政治委员是叶剑英,第一副院长是粟裕,而副院长的职位则由宋时轮等人担任。随后,杨成志、彭绍辉、王新亭和钟期光等人也陆续担任副院长或副政委等重要职务,因此在当时,军事科学院的配置可以说甚至超过了总参谋部的层次。
就王树声而言,作为军事科学院的第二副院长,相较于大军区司令员或者军兵种司令员而言,他的存在感显得愈加单薄。尤其是考虑到粟裕本来应该在前线承担重任,却因特殊情况暂时脱离重要职务。与四方面军的将领们,如许世友、陈锡联、陈再道等人顺利晋升为大军区司令员相比,王树声似乎并没有受到重用,他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低调的风格,直到1974年去世时,依然是个副职。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许多中将职务纷纷晋升至大军区的正职,然而反观王树声,自抗战爆发至1974年,此间不断流逝的三十多年里,他的职务却显得格外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