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反而是最容易的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文献的保存,相关的史料也极其丰富。然而,问题出在如何从中取舍。毕竟,所能获得的史料中常常存在诸多矛盾与不一致,如何溯源并最终确认事实真相是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这还不是最大的难题。真正复杂的是如何从哪个角度切入,以什么方式表达最为合适。
清朝修订《明史》花费了整整九十多年,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你可能以为他们是在不断验证史料的准确性,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历史的编纂,尤其是由官方主导的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确保史料真实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其政治立场和观点。史书从来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它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同一场战争,不同的编纂者可以给出截然不同的定性。在某些历史书中,它可能被视作“政府平定叛乱”,而在另一些书中,却可能被描述为“被压迫人民的反抗”。这些完全取决于历史编纂者的立场和角度。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比如秦桧,在宋金和谈时期,他被视作功臣;但在南宋准备北伐时,他又被批判为卖国贼,甚至成为众矢之的。战局变化时,秦桧的形象也随之变化。即便他曾经一度因支持和谈而被恢复所有荣誉,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历史上的秦桧又变成了奸臣,被狠狠打压。由此可见,历史的编写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需求息息相关。
我们还可以看到,同样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受到尊敬,那么他的业余爱好,譬如书法、诗词或绘画等,都会被视作其才华的象征,证明他是一个多才多艺、有本事的人;然而,如果这个人被贬低,这些同样的爱好则会被抨击为“不务正业”,甚至是为了讨好上司或皇帝而采取的卑劣手段。
写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使是史实非常明确的情况,书写的过程仍然会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编写者不得不巧妙地运用“曲笔”——即通过模糊事实的关键部分,避重就轻,以便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明朝的名将袁可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抗击后金的英雄,袁可立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曾策反努尔哈赤的亲信,给后金政权造成了巨大打击。然而,当清朝建立后,他们不可能允许一位曾令他们尴尬的将军在史书中大放异彩。因此,《明史》中并没有为袁可立撰写传记。清朝史官通过对袁可立的“冷处理”,避免了给予他应得的历史地位,以此减轻其对清朝的威胁。
这些例子只是说明了历史编纂的复杂性。在清朝修订《明史》这项浩大工程中,尽管他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明朝形象,甚至把许多明朝后期的皇帝和政府打压到极低的地位,但这种“黑化”处理并不显得生硬,而是巧妙地融入史实中,让人几乎察觉不到。这正是历史编纂技巧的高明之处:如何在保持史实的真实性的同时,巧妙地反映出政治倾向。
在历代的史书编纂过程中,朝廷都会严禁私下编修历史。这并不是限制了人们对历史的记载权,而是限制了对历史的评论权。历史学家负责写作,但最终的审核却由政治家掌控。通过审查的难度可见一斑,哪怕你根据当时的要求做出了修改,可能依旧会因为风向的变化而被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