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已经孕育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革命武装力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陕北红军还有多少兵力?陕北红军究竟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他们又为中央红军提供了怎样的支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西北大地的革命火种开始点燃。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者在陕甘边界组建了南梁游击队,这支不足百人的队伍成为后来红26军的雏形。
1932年2月,南梁游击队与晋西游击队会师,整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开始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
1932年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这是西北地区诞生的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然而好景不长,1933年陕西省委委员杜衡来到部队后,强令红26军南下渭华平原。
这支缺乏平原作战经验的部队在优势敌军围攻下几乎全军覆没,仅剩刘志丹、王世泰等数十人突出重围。杜衡在部队失利后潜逃西安,被捕后立即叛变,导致陕西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面对挫折,陕甘边特委于1933年11月在照金根据地重建红26军,下辖第42师,仅有两个团500余人。刘志丹改变策略,率部北上南梁地区开展游击战。
到1934年,红26军已发展至5个团3000余人的规模,成为陕甘边苏区的中坚力量。这支从失败中重生的部队,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黄土高原上站稳了脚跟。
就在红26军在陕甘边发展壮大的同时,陕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也在艰难推进。1932年,谢子长被调离部队前往上海学习,陕北革命运动一度陷入低潮。
1934年1月,谢子长学成归来,立即着手重建陕北红军武装。7月,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开始有组织地开展武装斗争。
陕北的冬天格外寒冷。1935年1月,陕北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27军,辖第84师,约700余人。然而就在革命形势好转之际,谢子长在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负伤。由于医疗条件极端匮乏,这位陕北革命领袖于1935年2月21日伤重不治,年仅38岁。临终前,他仍惦记着革命事业,嘱咐同志们"一定要把红旗扛到底"。
谢子长的牺牲没有动摇陕北红军的斗志。在贺晋年等将领带领下,红27军继续发展壮大。1935年5月,刘志丹率领红26军主力北上,与红27军在安定县会师。两军协同作战,到7月份时西北红军正规部队已达5000余人,加上各地游击队4000多人,形成了一支近万人的武装力量。陕北高原上,革命的火炬越燃越旺。
当西北红军在陕北发展时,另一支劲旅正从鄂豫皖苏区向陕北挺进。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开始长征。出发时全军2980余人,平均年龄不足18岁,被称为"娃娃军"。
这支年轻的部队创造了长征史上的奇迹。他们突破重重封锁,于1935年初到达陕南,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在半年多时间里,红25军不仅站稳脚跟,还发展到近5000人规模。1935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25军主力继续向陕北进发,留下部分部队坚持陕南斗争。
红25军的北上之路充满艰险。8月21日,政委吴焕先在甘肃泾川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徐海东接任军长,带领部队继续前进。9月15日,红25军抵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此时部队仍有3400余人,装备齐全,士气高昂。这支历经磨炼的部队为陕北革命注入了新鲜血液。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与西北红军在永坪镇胜利会师。两军将士欢呼拥抱,黄土高原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9月18日,三支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全军共7000余人。
红十五军团成立后立即投入战斗。10月,他们在劳山战役中歼灭东北军110师两个团及师直属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陕北根据地,也为即将到来的中央红军扫清了障碍。此时陕北红军地方部队还有6000余人,加上留在陕南的1000多人,陕北革命武装总兵力已达1.4万余人。
1935年11月初,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在延安甘泉地区会师。此时的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衣衫褴褛,疲惫不堪。而陕北红军不仅提供了7000多人的正规部队,还有近8000人的地方武装,成为中央红军重要的依托力量。
下一篇: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