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一组珍贵老照片,记录的是清末时期的山东潍县,现今的潍坊。潍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经济文化繁荣,一直以来都是胶东地区的交通与军事重镇。自古以来,潍县被称为东莱的首邑及北海的名城,文人辈出,文风兴盛,科举连年殿试高歌。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的山东,共有六名状元,而在光绪年间,潍县便培养出两位卓越的状元,成为地方文化教育的骄傲。
清代的潍县经济繁荣,闻名于世的“南苏州,北潍县”的美称可见一斑。曾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更是以其诗句流传千古:“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不仅仅是对潍县热闹景象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民生富足的真实写照。接下来,让我们透过这组老照片,一窥当年潍县的历史风貌。
在清末时期,潍县的衙门矗立而雄伟,衙门口的大门上赫然刻着“北海名区”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潍县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当时潍州被降为潍县,至今已经有超过600年的历史。
老潍县的乐道院同样值得一提,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门口矗立着两个人。光绪八年(1882年),美国长老会派牧师狄乐播与他的妻子狄珍珠来到潍县,在当地信徒的支持下,于老潍县东关买地建立了“乐道院”,这座道院包含了教堂、学校和诊所,为当地的教育与医疗做出了贡献。
在潍县城内的一座牌楼前,远处是一条熙熙攘攘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顾客摩肩接踵。这条街的繁华反映了清代潍县工商业的兴盛,素有“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说法,显示出当时市场的蓬勃发展。
城郊一座典雅的牌坊同样引人注目,中间的匾额雕刻着“冰清玉洁”四个字,显然是座贞节牌坊。“贞节”最初是形容具有崇高道德观念的女性,后来逐渐特指那些为社会道德标准所认可的女性,例如丧夫后不再改嫁,或在丈夫去世后以殉葬的方式向社会传达其高洁品德的人物。
在潍县城中心有一座高耸的临街牌坊,巍然矗立于繁华的街道上。牌坊作为古代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通常建设于胡同和街道的中间、两端或交汇处,具有传递美德和功德的独特功能,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标志。
位于潍县城内的一处石牌坊,也反映了潍县作为东莱首邑的厚重文化底蕴。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老潍县城乡一带的牌坊约有190多座,其中明代建造的有32座,清代则有53座,显示了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手工艺水平。
最后,清末的潍县街头,一辆骡驮轿吸引了不少目光,轿子里似乎坐着一位外国人。骡驮轿,即是两头骡子前后承载的轿子,这种与人力抬轿相比,更加舒适且稳当,成为当时出行的一种别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