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战,威名远播。然而,当朱元璋在封赏开国功臣时,令人意外的是,徐达仅排在第二,第一位的是李善长。
明朝初期,几乎没有能超越徐达功绩的大将,为什么李善长会被排在徐达前面呢?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有些复杂。虽然徐达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李善长却肩负了后方的重任,负责供应粮草和后勤补给,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朱元璋曾将李善长比作汉朝的萧何,认为没有后勤的支持,战场上的胜利是不可能持续的。因此,李善长的功劳被视为不可或缺,最终使得他在封赏时排名第一,而徐达只能屈居第二。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朱元璋还赐予他免死铁券,使得李善长能够免受死刑两次,而其子则可以免死一次。这些荣誉显示了李善长的显赫地位。此外,李善长与朱元璋还建立了更深的关系,朱元璋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使得李善长不仅是开国功臣,更是皇亲国戚,地位十分尊崇。
然而,李善长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他晚年,李家突然遭遇重创。朱元璋以李善长涉嫌“谋反”为由,命令将李善长以及他的全家七十余口处死。当时,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早已退休多年。李善长一生功勋显赫,怎么会在晚年突然被处死呢?他的死是否真有罪行?
从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到被斩首的反叛者,李善长的命运波动如此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即使他持有朱元璋赐予的免死铁券,也未能保住性命。这背后与宰相胡惟庸密切相关。胡惟庸曾是李善长的推荐对象,因而在李善长的帮助下,从一个地方知县一路升至太常少卿,最终成为左丞相,权势显赫。两人不仅有深厚的政治关系,还通过李善长的亲戚有了姻亲关系。正因如此,胡惟庸和李善长的关系非常亲密,也因此成了李善长最终遭祸的原因。
胡惟庸因谋反被朱元璋诛杀,波及了不少人。李善长也因此遭到牵连。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向朱元璋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有联系,尽管朱元璋并未立即下令处死,但李善长当时并未向朱元璋表达感激,这让朱元璋心中产生了嫌隙。这个小小的疙瘩,在朱元璋心中久久未能化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年事已高的李善长再次犯了一个大忌,他私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来三百士兵修建府宅,却未向朱元璋报备。这一行为引起了朱元璋的疑虑,认为李善长擅自动用兵力,疑心他有谋反之意。正好此时,京城有百姓因胡惟庸案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为其亲戚丁斌求情,这更让朱元璋心生不满。
而丁斌在被问讯时供出了李存义与胡惟庸的往来,并指认李善长曾经有过与胡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人也揭发了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密会,甚至频繁交换礼物。朱元璋最终认定李善长知情不报,甚至在胡惟庸谋反的关键时刻没有揭发其罪行,因此下令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人处死。即便李善长曾得到免死铁券,也未能保全性命。
那么,李善长是否真有谋反之心?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善长显然并没有参与胡惟庸的阴谋。李善长若真想与胡惟庸共同谋反,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即使成功,最多也能继续担任一位功臣,李善长为何要冒险?而如果失败,他的全家将遭到灭顶之灾,这样的后果,李善长如何不明白?况且,李善长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生命所剩无几,他完全没有必要去参与一场危险的阴谋。
如果说李善长有错,最多也只能算是知情不报,而关于胡惟庸曾经劝说李善长参与谋反的说法,也无法证实,因为胡惟庸已经死了,无法再为自己辩解。这一切最终只能归结为一个悲剧,李善长全家被杀,实在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