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宋庆龄都生于1893年,但宋庆龄比毛泽东年长整整11个月。两人之间的关系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紧密相连。在讲述两人的关系时,曾任中南海摄影师的侯波回忆道:“毛主席对宋庆龄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尊重,这种尊重甚至超越了他对其他任何人的态度。”这份尊重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都未曾改变。
1911年夏,毛泽东来到省城求学,首次接触到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从而开始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那时,孙中山迅速成为他心目中的英雄偶像。1924年1月20日,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了国民党一大,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在会议期间,毛泽东积极发言,表现得十分突出,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并因此多次发言。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正式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毛泽东也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陷入了激烈的派系斗争,许多人反对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甚至开始攻击共产党。面对这一局面,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勇敢站了出来,公开发表声明,严厉谴责那些背叛革命的人。她说:“总理泉下有知,亦当痛哭。”她的坚决态度鼓舞了进步青年,特别是王昆仑,他表示:“宋庆龄的行为让我们更加确信,孙中山先生的旗帜并未倒下,中国的革命依旧充满希望。”
此后,宋庆龄成为了坚决支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象征性人物。1926年1月1日,毛泽东出席国民党二大,并于1月4日,在广州见到了宋庆龄。当时,宋庆龄站在会议的主席台上,发表了一番振聋发聩的演讲,呼吁国民党全体党员忠实执行孙中山的政策,坚决打击革命的反对派。在场的毛泽东认真聆听了她的讲话。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发动了大规模的屠杀,彻底改变了北伐战争的方向。宋庆龄、毛泽东等人联名发布《讨蒋通电》,谴责蒋介石背叛革命并号召民众团结起来进行反抗。尽管反对蒋介石的声音如潮水般汹涌,但由于蒋介石得到了各路军阀的支持,国民党最终抛弃了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并于7月14日召开了“分共”会议,试图彻底与共产党分裂。对此,宋庆龄坚决反对,并派遣陈友仁代她发表声明,坚称: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革命发展的根本,没有它,革命必然会走向失败。
宋庆龄坚决拒绝参与“分共”会议,她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面对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对孙中山遗志的背弃,她毅然选择与共产党结盟,并全力支持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她多次发表声明,严厉批评蒋介石及其追随者,揭露他们背离孙中山遗愿的阴谋。
这段历史的紧张氛围让宋庆龄深感痛心,她曾描述当时的武汉局势:“紧张得很,相当尖锐,相当严峻。”她对汪精卫的评价更为严厉,称其为“两面派”,并强调她与毛泽东等人联手对抗汪精卫的伎俩。
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流亡苏联,而毛泽东则回到湖南开展武装斗争。宋庆龄无论身处何地,都始终高举孙中山的旗帜,坚持其革命理想。她的勇气和坚韧无疑是中国革命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随着1930年代的国际局势变动,宋庆龄与中共的联系愈加紧密,她在为红军筹集物资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党内的“左”倾路线。1934年1月,她通过一次与友人的小插曲,表达了自己对王明路线的警惕。尽管如此,宋庆龄依然坚定支持中共,并在艰难时刻为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35年,瓦窑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成功批判了王明的“左”倾路线,标志着中共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得知此事后,宋庆龄也松了口气,重新信任起毛泽东与中共。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重庆期间,毛泽东与宋庆龄进行了几次重要的会面,毛主席在多次公开场合中表达了对她的深厚感情与尊敬。他特别感谢她在抗日战争期间给予的援助,并在一次茶会上亲自迎接她,表现出极高的敬意。
19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宋庆龄在政治上逐渐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毛泽东始终在背后支持她,信任她的判断。1957年,宋庆龄随毛主席访问苏联,尽管她不是共产党员,但毛主席始终视她为党的一员。
在毛主席去世后,宋庆龄依旧保持对中共的支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76年9月,宋庆龄赴京吊唁毛主席,并参与了追悼活动。她的身心已经极度疲惫,但她依然坚持站立,参与这场盛大的追悼仪式。这一举动体现了她对毛主席深厚的感情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