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考古证实的夏朝,真名是不是夏?天文测算大禹建国时间有Bug
创始人
2025-09-05 09:06:40
0

夏朝的名字究竟是不是叫“夏”?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却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每个朝代的国号通常由开国皇帝选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布,象征着新的王朝的建立。国号的来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来自开国君主的封号,二是出于宗教或其他特殊目的,选择一个吉利的字作为国号。

以商朝为例,国号的由来源于周武王。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激动地对天祈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段话中提到的“大邑商”即是周人对商朝的称呼。考古学上的甲骨卜辞也确认了“商”是商朝的自称,而不是其他国家的称呼。类似地,周朝、秦朝、汉朝等国号,均来自于当时的自称,毫无争议。

然而,关于夏朝的国号,我们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它是夏人自称的名字。目前最早提到“夏朝”的记录出现在周代,特别是在周朝的春秋青铜器—叔夷钟上的铭文,“尃受天命,翦伐夏祀”,以及《尚书》《史记》等古籍中,相关记录的年代都在周朝及其之后。这些记载无一早于周朝,因此给“夏朝”这一国号留下了缺乏确凿证据的疑问。

尽管如此,夏朝的存在本身并无疑问。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在商朝之前,中原地区确实存在着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继承了部落联盟时代的龙山文化,并向早商的二里岗文化过渡。从地域上来看,这一地区与文献中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相吻合。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基于这个共识,确定夏朝的存在,并将其存续时间界定在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之间。

但关于夏朝的名字是否为“夏”,这一问题依然值得探讨。这个疑问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在二里头遗址及其他夏文化遗址中,并没有发现“夏”字或夏后氏族的徽章。即便在殷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也仅能看到商王在祭祀一个叫“西邑”的已灭亡政权,而把西邑与夏联系起来的,仍然是东周时期的文献,如《清华简》。其次,中国历史上并不乏自称与他称不符的例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其他国家通常称之为“荆国”;商朝则被周人称为“殷”或“衣”;史书中的“随国”也没有考古证据,直到曾侯乙墓的发掘,才揭示了“随国”实际上是指曾国。

此外,还有出于政治目的而故意改变国号的情况。比如西晋为了与刘备建立的政权区分,特意创立了“蜀”这一称号,后世学者为避免混淆,又将其称为“蜀汉”。这种做法不仅出现在古代,也常常被后人附上不符的名字。因此,周人所称“夏朝”,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直接继承自夏人的自称,二是周人只是模糊地了解了商朝之前存在一个强大的政权,于是就笼统地称之为“夏”或“有夏”(意指一个强大的国家)。

从考古发掘来看,二里头遗址的三期和四期并没有发现暴力破坏城墙或陵墓的迹象。商朝易代之后,二里头文化竟然继续延续了近80年,这样的持续时期与夏字的缺失形成了鲜明对比。合理的解释是,寻找“夏”字本身就可能是误入歧途。特别是夏朝的初期,其都城可能位于阳城(今河南登封)或阳翟(今河南禹州),而二里头文化的时间上限和地理位置,则更接近夏朝中晚期的遗址,与禹、启等早期时代并不吻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夏朝的国号,我们还需要从大禹和启这两位开创者身上找到线索。毕竟,任何一个朝代的名字,都往往与其第一代君主的时代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朝的建立时间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这个时间点也涵盖了二里头文化以及与龙山文化相交织的历史背景。

根据文献中关于尧舜命禹治水的记载,推测大禹的年代应当与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有密切联系,这一推测是合理的。然而,仍存在时间上的问题。如果夏朝确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那么大禹的出生时间显然要比此时间更早,假设他10岁便开始治水,那么倒推他的出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然而,这个时间点与史书记载中的“五星连珠”天象事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天文学的计算,过去5000年中,五星会聚的事件有19次,而可供目视观察的五星聚合事件,仅在公元前1953年2月24日、前1059年、前185年及公元710年发生过。这个五星连珠事件与夏朝的存在时间吻合,且发生时的天文奇观非常罕见。

根据《孝经·钩命诀》的描述,这一五星连珠事件显然真实发生过,且无法由后人捏造。因此,夏朝建立时间的推测便显得尤为重要。从大禹出生到五星连珠,时间跨度超过150年,这显然与常识相悖。两种可能的解释是:一是夏朝建立时间应向前推移,可能是公元前1950年或更晚;二是历史中的“禹”可能指代的是整个夏朝,而非某一位具体的皇帝。

如果大禹的出生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那么他接受治水命令、征伐三苗,并最终建立夏朝的时间,应该落在公元前1950年左右,这样能更好地与天文事件的时间匹配。然而,这种推测会引发一个问题:如果大禹出生于公元前2000年之后,那么他就不可能同时处于尧舜时代,这与历史记载的尧舜与大禹为同一时期人物的说法不符。

事实上,考古证据表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属于尧帝陶唐氏文化的遗存,其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前1900年,其中发生的暴力事件导致陶寺衰落,这一时期恰好是大禹出生的时间之前。如果大禹确实出生于公元前2000年之后,那么他治水时便会与尧舜时代产生矛盾。

总的来说,夏朝的建立时间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特别是从大禹、启等开创者的传说和相关天象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论。

相关内容

原创 ...
1945年,延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44人...
2025-09-11 05:04:06
古籍蝶影雨中来,携手共探奇...
2025年6月1日,雨中的六一儿童节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5F-01...
2025-09-11 05:03:41
原创 ...
八爷党并不是败给了四爷党,而是败给了康熙帝本人。 在“九子夺嫡”之...
2025-09-11 05:03:32
原创 ...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入侵明朝边境,明军在初次交锋中惨遭失败...
2025-09-11 05:03:22
原创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诸多豪杰为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纷纷广招兵员,壮...
2025-09-11 05:02:42
原创 ...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868期。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尽管开国...
2025-09-11 05:02:37
原创 ...
今年7月18日,一则关于美国公民从韩国越境进入朝鲜的新闻迅速引发了...
2025-09-11 05:02:34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讨论...
2025-09-11 05:02:25
原创 ...
前言: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演绎与传说,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
2025-09-11 05:02:16

热门资讯

原创 年...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古代是广为人知的真理。笔者深信,雍正皇帝时期的年羹尧和隆科多对此感触颇深。年...
原创 从... 在现代社会,除了身份证外,能证明我们身份的证件还有户口簿。其实,“户籍”和“籍贯”这两个词早在古代就...
清朝时期最大的一座王府 有这么一座宅子,光是一根柱子,就高达上亿元。 ▼ 恭王府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乾隆皇帝宠臣和珅花...
原创 清... 喜欢清宫剧的朋友们,是否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细节呢?那就是剧中宫女和皇妃所穿的鞋子。与...
原创 人... 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腐化,朝堂权臣争斗,天下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有句古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
原创 为...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铮铮誓言,充分展现了明朝作为...
原创 唐... 公元771年,年逾七十的郭子仪凯旋归来,皇帝对他表现出极高的敬意,询问他所期望的赏赐。令所有人意外的...
原创 1... 1943年4月13日,纳粹德国以雷霆万钧之势侵入苏联,并占领了卡廷森林。在这片远离人烟的荒芜森林中,...
原创 为... 棺椁里的阴阳哲学: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生死智慧 秦岭北麓的古墓群中,考古学家拂去汉代棺椁上的青膏泥,眼...